新四季網

王禧奎

2025-07-31 01:56:08

王禧奎老先生(1909-1986),男,河北任丘人。孫祿堂弟子。年幼時家境富裕。王禧奎老先生自少體弱,十三歲時其父領其往孫祿堂大師處,望能授予拳術鍛鍊其體魄,因其父與孫大師是同鄉人,以這關係,得拜於孫大師門下,為孫大師晚年所收的正式弟子。時王老先生年齡尚幼,開拳時尚為師兄教授。因王老先生天資聰穎,把所學拳架摹仿得維肖維妙,深得孫祿堂大師歡喜,待王老先生年齡稍大及後得孫大師親自傳授,功力一日千裡,所學拳架更為工整。王禧奎老先生跟隨孫祿堂大師學拳七年餘,而後又拜在李景林門下學習武當劍。二十二歲時在十九路軍蔡廷鍇部被聘為武術教官。王老先生善形意和八卦、精孫式太極、武當劍。諸凡刀槍劍棍亦無一不能,拳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王老先生以內功精純、拳架功整、身法靈活巧變而稱譽上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上海地區武術之風盛行,老拳師們經常聚會表演,王禧奎老先生表演的形意拳功夫非凡,身法獨到,動作輕靈。手法乾淨利落,放勁剛脆猛烈,深得人們讚賞。尤其是王老先生的武當對劍更是武林一絕。行如遊龍,讓人神往。老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政府亦委以其協辦推廣武術工作,歷任武術評判,當有海外武術『友人』拜訪,亦多由王老示範表演。有識之士亦紛紛找上老先生,但那時老先生年紀大了,很少公開教拳,所以晚年的弟子不多,真正得到老先生指點就更少了。上海老一輩認識老先生的人較多,年青一輩就很少了。
   王老先生功深藝精,但從不恃才傲物,妄談彼短,對各門派拳師均能真城相待,和睦相處。他是位崇尚武德,受人敬重的好老師。王老先生對學生總是和藹相待,認真示教。他不厭其煩,手把手地現身說法,使學生在耳聆目睹中有所領悟,深受教益。
   八十年代初,王老先生不但清晨在公園教授徒弟,晚上還擔任著上海市武術協會的武術輔導員負責帶教形意拳訓練班的學員。他不圖名不圖利,只是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地為推廣形意拳術而孜孜不倦地工作著。
     王禧奎老先生精形意八卦太極,尤其是其形意,不僅拳架與孫祿堂老先生的拳照一致,而且在其七十多歲古稀之年,還能打出整、脆、透、活的明勁,大有雷霆萬鈞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王禧奎老先生所演之形意,形神具備,是真正的名家形意,拳法樸實沉靜,靈活灑脫。當年,黃萬祥師兄經常到上海看望王禧奎老先生,感嘆王禧奎老先生打出的明勁驚炸力是其所僅見的。
  由於老先生為人正直,性格敦厚老實,作風低調,從不炫耀自己,也沒有在人背後說三道四。而武術上亦深得孫門真髓,故王老生前深得上海武林前輩敬重。王禧奎老先生先後在各地教授形意拳和孫式太極拳,培養了眾多學生。曾在上海尚德國術社任教。

王禧奎老師孫式太極拳視頻

同类文章

陳秀峰 陳秀峰

陳秀峰男 (?-?) 楊式第3代傳人 籍貫: 師承:楊班侯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楊班侯

楊班侯男 (1837-1892)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永年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7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1837~1892),名鈺,字班侯,綽號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楊式太極

富周 富周

富周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省保定市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王茂齋 王茂齋

王茂齋男 (1862-1940)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山東掖縣 師承:全佑  傳人:約11位直系傳人

全佑吳式創始人 全佑

全佑男 (1834-1902) 吳式創始人 籍貫: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8位直系傳人   全佑 全佑(1834年-1902年)為滿族人,姓烏佳哈拉,為吳氏太極拳(又稱吳家太極拳)的奠基者。全佑從學於有楊無敵之稱的楊露禪(1799年

和兆元 和兆元

和兆元男 (1810-1890) 和式創始人 籍貫:河南省溫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2位直系傳人  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乃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時受家鄉習拳之風的影響,捨棄功名,從本鎮陳清萍(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習太極拳十栽,悉心苦練,盡得真傳。之後,太

齊閣臣 齊閣臣

齊閣臣男 (?-?)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常遠亭 常遠亭

常遠亭男 (1860-1918)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侯得山 侯得山

侯得山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北京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天義順御醬園張家教拳。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張鳳吱很用心學太極拳,進步很快。他的醬菜把式侯得山就跟看學練,也學的很好。傳說《張氏隨筆》就是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

楊露禪楊式創始人 楊露禪

楊露禪男 (1799-1872) 楊式創始人 籍貫:河北永年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7位直系傳人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