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派功法和簡介
2025-08-08 16:42:10
簡介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相傳起始於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張紫陽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還丹之妙道。」意謂張伯瑞曾師事青城丈人。此派論著有《青城秘錄》、《大道玄指》。其功法綜合南北陰陽與雙修的長處,又上肇關尹子,形成以虛無為體、以簡要為用、心平實為功的基本特點。由於此派功法習傳多為「密符」,「授受均極不易」,故知者甚少。近人蕭天石自稱得覽《青城秘錄》、《青城玉房訣》等,了悉其旨歸,在其《道家養生學概要》、《道海玄微》中作了闡述。青城派修煉最重一個「無」字,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因而主張,功法下手即從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驗可兼得,無為而有為,無作而有作。該派認為無修而有修,斯為大修;無成而成,斯為大成;無德而德,斯為大德;無有而有,斯為大有。在「清靜無為」中突出地講求心無為,即心性清靜無為,反對只知求清靜於外,不知求清靜於內。因此,心性清靜無為,便生有為,心清靜無功,便生有功。同時,在靜觀止念過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與心象,從而與禪宗的參悟法相區別。
歷史沿革
青城派發源於中國道教發祥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5A級風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的歷代教派,從張天師創天師道正一派,經歷了源於東晉時期以陶弘景為首的上清派;
青城派武術
形成於北宋年間,流行於元朝的清微派;北宋間的丹鼎派南宗;元朝的全真道龍門派;清代末年的青城派。青城派在20世紀50年代後一直是中國道教的重要道派。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正北京成立,青城山道長易心瑩山席大會,被推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當年又被推選為四川道教協會會長。1986年,在中國道協第四屆代表會議上,傅元天道長當選副會長,1992年3月又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併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 另外,青城派也是中國武術著名流派,有近2000年的歷史,歷代高手輩出,僅清代即出了111個武舉人; 1989年,作為四川重要武術流派載入《四川武術大全》; 1991年,青城派宗師餘國雄作為國家唯一認定青城派代表人物載入《中國武術人名辭典》; 1996年,由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元天大師題辭「青城武術」; 2003年,青城派在四川68個武術流派中第一載入《中華武術展現工程》; 2007年,青城武術載入《都江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 2008年載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最高級別的《中華武藏》(中國武協審定,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監製),在全球20餘個國家已有數萬青城派習練者,海內外400餘家媒體曾上萬次報導。派系
青城派分三大支系,道家武術講輕靈飄逸,舒展大方,佛家講小手連環,
國際功夫名家——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門
輕步行走,俠家講擅長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作戰,總體來說,都受青城山道教文化影響很深,擅吐納養生,重實戰搏擊,步型,身法,手法奇特,與國家競技武術區別很大,被聯合國確定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城派目前載體有青城武術館,國際道家功夫聯盟網,青城武術文化研究會。青城功法
青城功法雖採南派陰陽雙修法,但僅限於上乘雙修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千裡神交,萬裡心通」。 相傳青城丈人說:「採補之道,非房中採陰補陽之事。而系採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採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採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命亦不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這種雙修法實際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氣交身不交,神交體不交。因而青城派之雙修法可稱為「清修中主雙修者」。據蕭天石介紹,《青城秘錄》中對陰陽逆用法、乾坤返還法、大灌頂法、小灌頂法、闔闢天機法、鉤提秘術、鑄劍九法、三溫鼎法、九溫鼎法、採攝秘要、火候詳指、煉藥九訣、龍虎丹法別傳、出神還虛指等均有詳實闡釋。尤其對女子修煉法有詳盡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