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槍簡介
2025-08-09 15:16:08
楊氏太極槍
概述
楊式太極槍,亦稱太極杆。據說,楊家本來練的是太極大槍,因為楊班侯自幼好鬥,其母怕他闖禍,把槍頭卸掉,從此變為太極杆,杆法就是槍法。但後人多以抖杆、黏杆增強功力和練習攻防,故而太極杆也成為楊家創造的一種專用器械。在有關著作及歌訣中,杆與槍的名稱並用。
另有一種說法,杆法包含槍法和戟法,裝上槍頭即為槍,裝上戟頭則為戟,見後述。或言太極杆亦稱「太極棍」,然以通常概念,棍較短,兩端較為對稱,與杆不類,用法亦有別。
太極杆的材質
以白臘木製造者為佳,性韌而堅實,彈性好,久用可發紫紅光彩,故而太極杆亦稱「白臘杆」。細端為桿頭,粗端(手握的一端)為杆尾。要儘量選擇筆直、頭尾粗細差別不大者。杆的長度,常例為七尺五寸,亦可視個人情況增減。功力強者,可舞動兩丈開外的杆子。相傳最好的杆子,長過丈三,兩根成對,下部三尺無節,三尺以上所有苞節均陰陽對稱。此種產品今已罕見。
太極槍的練法
太極杆的練法
分單人用功法和雙人對練法兩類。單人用功法,最基本的就是「」抖杆,或稱「扎杆」、「捅杆」。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所傳,僅有二式,一搠一扣,都要發勁。要求周身之勁直達桿頭,發出之勁,使桿身從尾部起,直抖動至桿頭。有人比喻說,勁力「猶如水銀裝於管中,發可至首,收可至尾」。功力強著,可將對方近身器械抖掉,或將對方連人帶槍逼出丈外。
太極杆之雙人對練法,亦稱「黏杆」、「扎杆」、「纏槍」等。主要練習粘黏勁,為杆法應用之基礎。分「雙人平圓黏杆」「雙人立圓黏杆」、「雙人活步沾黏四桿」、「雙人活步沾黏十三桿」等,雙人用杆子互相攻防,互發互化,連續不斷,類似太極拳的推手散手練習。黏杆功夫練習愈深,兩桿相遇圓圈愈小,兩桿接觸,毫無聲息。功夫淺者,則圓圈大,且有稜角,兩桿常有相擊有聲。
的含義
太極杆亦稱「十三桿」或「十三槍」,其意有兩個方面,或有兩種說法。
①用十三個字表示太極杆的技法,也就是「太極杆十三字訣」。如
開、合、崩、點、劈、扎、撥、撩、纏、帶、滑、截、挑。見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開、截、合、劈、挑、扎、撩、撥、滑、帶、崩、纏、點。見宋志堅《太極拳學》下冊。
②把太極槍的動作歸納為十三種,稱「太極粘黏十三槍」或「太極槍十三法」。這些動作,是技法,也是練法或者套路,說法也不一。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的記載如下:
太極粘黏十三槍
四散槍 粘黏四槍 擲摔四槍 纏槍一路
何謂「四散槍」?《太極拳使用法》有《太極散槍名稱》和《太極散槍解》如下:
太極散槍名稱
第一槍:怪蟒鑽窩 第二槍:仙鶴搖頭
第三槍:鷂子擒雀 第四槍:燕子穿簾
太極散槍解
第一槍:分心就刺似怪蟒
第二槍:仙鶴搖頭斜刺膀
第三槍:鷂子撲雀刺足式
第四槍:飛燕投巢刺面上
何謂「粘黏四槍」,《太極拳使用法》沒有名目,只有圖解,由圖解可見,「粘黏四槍」與「四散槍」類似,都是以「刺」為主的雙人攻防練習。
所謂「擲摔四槍」,其名稱為「採、挒、擲、鏟」,有圖解,它主要是對於「刺」的防禦反攻之法。以 「採槍」護胸,「挒槍」護腿,「擲槍」護肩,「鏟槍」護喉。
「纏槍一路」取粘黏連隨之意,以不丟不頂,輕靈纏繞為用,乃千變萬化之總理。
董英傑在《太極拳釋義》中對於十三槍的敘述為: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腿,第三槍刺膊,第四槍刺喉(以上為粘黏四槍)。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膀,第三槍刺足,第四槍刺面(以上為四散槍,總上八槍為體)。
第一槍採槍,第二槍挒槍,第三槍仍槍,第四槍鏟槍(以上四槍為用)。
第十三槍為纏(即如司令,萬法可用)。
傅鍾文所傳「太極槍十三法」
是十三槍連續的雙人對練套路,名稱依次為:平刺心窩,下刺腳面,斜刺膀尖,上刺咽喉;平刺心窩,斜刺膀尖,下刺腳面,上刺咽喉;挒,擲,崩,劈,纏。
李雅軒所傳
又把「平刺胸口,斜刺膀尖,下刺小腿,上刺咽喉」稱為「四粘槍」,把「怪蟒鑽心刺心窩,仙鶴擺頭刺膀尖,鷂子撲雀刺腳背,飛燕投巢刺面門」稱為「四離槍」。
李萬成所傳
有《太極十三桿》套路,其名稱順序為:崩一桿,青龍出水,童子拜觀音,餓虎撲食,攔路虎,拗步,斜披,風掃梅,中軍入隊,宿鳥入巢,敗勢,狸貓撲鼠,手揮琵琶勢。
除過「十三槍」或「十三法」之外,《太極拳使用法》中還有其它說法,如:
「槍分採、挒、靠、去、捋、擲」。
單練對練用功純熟,又變化各種秘法。
有三轉九花金雞亂點頭(身前後合勁);
遇敵必勝回馬槍(敗中取勝);
八步趕船追命連環槍(足尖點地);
拔草尋蛇槍(兩膀左右分勁);
紛紛瑞雪梨花槍(練此不易);
絞龍擺尾掃地槍(在腿腕);
太上壓頂槍(此槍自上而下);
圓轉如意槍(從心所欲)。
十三槍外變出八槍,用功日久自得之。」
「你槍扎,我槍拉,你槍不動,我槍發。
你槍來似箭,我槍撥如電。
你槍金雞亂點頭,我槍撥草尋蛇也不善。」
太極杆和戟的關係
陳炎林在《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中說:「斯種扎杆,練法用法,含有畫戟與大槍二種。近人若以之全為大槍者,實誤。」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組合而成的一種兵器,後來形制有所變化。下圖「方天畫戟」是戟的一種常見的重要形制。
曾昭然在《太極拳全書》中,介紹了楊澄甫先師對於戟的優缺點的論述。
曾昭然說:「澄甫師常答餘問,謂戟之長處在易於纏敵之武器,且易佔便宜,而對盾尤能發展其效用,因其有回鉤,使盾無法防禦也。然其短處在頭部頗重,如秤砣雖小,可抵衡秤頭方面甚大之重量,故兩臂膀勁力非甚足,極難使用之並臻於靈活也。太極戟之式及攻守方法大致與太極槍同,所異者纏戟方法耳。其法甚簡,只一回鉤、一鏟戟及一橫擺而已。」 此說一目了然,是楊澄甫先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