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之源流
2025-08-04 19:26:08
趙堡太極拳之源流
力行
據1935年杜元化先生所著《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始」稱:餘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裡之遙。此拳為春秋時代的老子所創,經其弟子宓喜下傳數代至張三丰,又經數代由山西省太谷人王林楨傳給河南省溫縣人蔣發,再由蔣發傳至趙堡鎮。
蔣發,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傳人。原籍河南懷慶溫縣人,生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世代居住在距趙堡鎮僅數裡之遙的小留村。蔣發在22歲那年,曾在與人較技時,被一在趙堡鎮旅店住宿的老人看到,老人與其同行者說:「這兩人中,那個穿紫花布衫的人(即蔣發)天資還不錯。」老人的評論被旅店主人聽到後轉告給蔣發,蔣聽後知道老人是位有功夫的人,即邀店主人一道拜訪了老人,並要求拜其為師學藝。老人姓王,名林楨,他商務繁忙,未予應允。經蔣再三懇求,方同意收蔣發於門下。次日,王老先生起程赴鄭州檢查商務,蔣發送王老師至氾水渡口,臨別時約定某日返此,再攜蔣發同歸山西授藝。期至,蔣去氾水渡口迎接老師,老師果然如期而至。蔣接師至家,稍後打點即同師一道赴山西王老師家學習太極拳藝達7年之久,師生感情十分融洽。
蔣發向王老先生學藝時,老師告訴蔣:「我這個拳是跟一位雲遊道人學的。雲遊老人告訴我,這個拳歷史十分久遠,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傳此拳術,教成神仙。'今將此歌、此道以及諸秘訣傳之於汝,汝必擇人而傳,不可不慎。」
蔣發學成歸家時,王老師又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傳,汝傳是不介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
蔣發回到河南溫縣小留村後,遵照老師的教誨,未肯將此拳輕易傳人。
當時,離小留村不遠的趙堡鎮有個叫邢喜槐的人,一向欽佩蔣發的拳技,但由於過去與蔣發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沒有機會向蔣學拳。於是每逢蔣發來趙堡鎮辦事,都一定格外殷勤款待,希望藉此聯絡感情,以便向蔣學拳。經過長達兩年的考察,蔣發現邢待己十分忠厚、誠摯,待其他人也十分誠敬,於是將其所學之拳術及其中的奧妙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邢喜槐―――邢成了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
邢學得十分認真、刻苦,拳技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相傳具有「南牆掛畫」之絕技。他遵從老師擇賢傳授的教誨,將此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
張楚臣,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山西人,當時在趙堡鎮開菜店,後改作糧店。張又將此拳傳給了陳敬柏。
陳敬柏,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趙堡鎮人,人品端正,做事可靠,練功刻苦,在太極拳技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人「神拳手」。他以藝高德重享譽武林。為發展趙堡太極拳,他打破了趙堡拳術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其中有16人獲得一技之長,有8人得此拳之大概,只有張宗禹一人全面繼承了其拳藝。
張宗禹,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趙堡人,其拳藝十分高超,能達到「一羽不能落,蠅蟲不能飛」的境界。他又將此拳傳給其孫張彥。
張彥,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人稱「神手張彥」,是位傑出的拳師,他不僅功夫全面,且能博採眾長。曾走出趙堡鎮,遍訪各地武術名家,交流拳藝。他曾先後拜訪過河南省氾水縣的武狀元萇乃周,山東曹州府的「千裡王」黃當家,也曾三訪陳家溝的武術名家。他的劍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曾在山東曹縣斬巨蟒、除惡棍、殺兇僧,為當地人除三害而名震武壇。後來,他將此拳傳給了陳清平。
陳清平(1795-1868),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趙堡鎮人。是位文武兼備的武林奇才,也是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教學中他善於因材施教,他曾按習拳者的不同情況分別教授代理架、領落架或騰挪架。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的序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鎮的陳清平,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則產僅從陳清平處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而且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嶽著的《太極拳譜》,並據此譜創編了武式太極拳。
陳清平還將此拳傳給其子陳景陽及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顏、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等,這些人都是趙堡太極拳的第八代傳人。其中以和兆元的技藝最為突出,曾擔任中國清朝廷元老李棠階的侍衛,被封為武伩郞之職。和氏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故後人又稱此拳為「和式太極拳」。
上一篇: 趙堡太極拳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暫時沒有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