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vs性能!HDD/SSD/混合硬碟大對比
2024-12-22 10:39:09
泡泡網主板頻道8月25日 受機械式物理設計所限,傳統HDD一直是PC系統的主要性能瓶頸之一,雖然在半導體技術不斷提升下,高性能的SSD逐漸普及,但SSD產品每GB成本高昂,加上技術成熟度仍有待提升,要完全取代傳統HDD仍然言之尚早,就在儲存設備的世代交替期,結合SSD與HDD特性的Hybrid Drive混合式硬碟,能否為主流PC應用提供高傳輸、高容量、低延遲的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HDD:海量的數據儲存
HDD自1956年面市後,現時已是PC內的主要儲存裝置,基于堅硬碟片為基礎,碟片擁有平整的磁性表面,透過硬碟內的馬達轉動,讀寫頭可在碟面經過它的下方,讀取或改變其表面的電磁流值達成數據傳取。由於HDD技術不斷進步,無論在讀寫速度及容量均不斷上升,生產成本亦不斷下降,就算家用PC也能擁有海量的儲存容量。
傳統HDD受到物理製程,訪問速度難以突破
自90年初主流硬碟容量約在20-40MB ,發展至現今最高達3TB容量,的確能滿足了現今海量的新資訊時代,但傳輸速度提升卻停滯不前,儘管HDD廠商已使出渾身解數,包括提升讀寫碟面的密度、加入垂直讀寫技術、更高速的磁碟轉速、更大的讀寫緩衝存儲器、加入NCQ、ACHI等優化讀寫機制,但HDD的機械式轉盤設計擁有物理上的限制,加上散熱的考慮,仍然無法跟上PC運算的速度提升。
傳統HDD硬碟機的容量雖能滿足了新資訊時代,但卻成為了運算的主要瓶頸之一,縱使運算應用採用了預測讀取分支,嘗試把數據預存取至系統內存,盡力避免因等待數據讀寫造成處理器閒置,但最終仍需要找尋更高速的儲存方案,以配合運算技術的發展。
SSD:未來的PC儲存設備?
傳統HDD硬碟技術再難突破,進入以容量競爭時代,技術成熟導致各廠主要以價格作為主要競爭方法,各家大廠紛紛以併購整合求生存,雖然HDD的需求依舊,但毛利已經難再提升,而PC業界也開始轉向全新的數據儲存解決方案—SSD。
SSD(Soild State Disk)有別於傳統HDD硬碟,採用半導體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技術作為存儲媒介,不必考慮機械式的馬達起動需要高功耗問題和馬達噪聲,數據存取速度也較HDD提升了數倍。
而沒有機械式的架構使得SSD防震能力相對傳統HDD硬碟更佳,加上低功耗特性使得更它更適合用於移動計算機設備,SSD基本上已成為了PC未來主流儲存媒的唯一候補,等待的就是半導體製程進一步成熟。儘管NAND Flash已進入2x nm世代,但每GB容量成本卻比傳統HDD高出數十倍,儲存容量也無法與傳統HDD 相比較。
SLC與MLC的區別
現在SSD採用的NAND Flash共分為SLC (Single-Level-Cell)和MLC (Multi-Level-Cell)。 SLC的特點是在浮置閘極與源極之中的氧化薄膜更薄,在寫入數據時通過對浮置閘極的電荷加電壓,然後通過源極,即可將所儲存的電荷消除,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儲存1個信息單元,這種技術能提供快速的程序編程與讀取,但成本高昂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及工作站中。
為了降低門坎,現在主流的SSD產品主要採用MLC顆粒,MLC是將兩個單位的信息存入一個浮置閘極可變電閘,通過不同電平(Level)的電荷,分別儲存的電壓控制精準讀寫,因此MLC通過使用大量的電壓等,每一個單元儲存兩位數據,數據密度比較大,相較SLC架構是0和1兩個值,而MLC架構可以一次儲存4個以上的值,使得MLC架構可以有比較好的儲存密度但速度相對有所降低,但是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
為了提升MLC顆粒的SSD產品速度,控制晶片多採用並行架構,其原理如同RAID 0磁碟陣列,但相對SLC對數據損壞的風險有所加大。同時MLC顆粒壽命亦相較SLC更短,一般而言SLC架構可以存取10萬次讀入,而MLC架構只能承受約1萬次的讀入。
SLC、MLC的SSD產品與傳統HDD產品可以說是更具優勢,SLC顆粒的SSD性能最高、可靠性佳但售價高昂,MLC顆粒的SSD擁有高性能特性但可靠性較低,HDD低成本高容量但性能低,用戶必需按照成本、性能及風險之間作出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