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圓明園之旅的作文
2025-01-07 12:53:09
導語:走進圓明園遺址公園,放眼望去,垂柳飄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圓明園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
篇一:圓明園之旅
北京,是一個我夢寐以求的地方。從網絡上,大人們的口中,以往學習的課文中,我知道,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歷歷代代的皇帝都住在這裡。而且,北京還有雄偉壯觀的天安門,有華燈高照的西單商業街,有精美絕倫的天壇,還有氣勢磅礴的長城……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還在哭泣的圓明園。一直很想去圓明園看一看,今年的寒假,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我和爸爸一起來到圓明園遺址公園。來到售票口,已經是人山人海了,售票口前已經擠滿了人,我和爸爸排了好久的隊才買到票。
走進圓明園遺址公園,放眼望去,垂柳飄拂,樹木林立,到處都散發著花的清香,這裡很美,可她並不完美,因為她和頤和園、故宮相比,沒有了雄偉壯麗的建築物。我此時此刻站在這裡,感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一邊是豪華的氣派,一邊是斷牆殘痕。
我和爸爸乘上遊覽車,到達西洋遺址樓。原本的大樓,現在還剩下幾根殘柱。還有那大噴池,原來整整分四層,每層高一米,四層總共四米多,現在,只剩下底層的那層了。上面還有著痕跡,望著這座噴池上修復過的合計,我覺得這塊傷痕就像印在我的心上一樣,死死的,抹也抹不掉。
還有那座石拱橋,本來我們可以上去走一走的,可是,那座石拱橋的後半部分已經斷了。走一走,再去看看民族的恥辱,走過涵秋遺址,坐在椅子上遙望,遙想圓明園當年的興盛之時,那是何等氣派啊!
等我們走進歷史館裡,我便看見法國作家雨果這樣寫著: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平分,一個塞滿腰包,另一個裝滿箱子。他們手拉手,一起笑嘻嘻的回家了。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這就是法國作家雨果描繪的兩個強盜的故事。
眼前的圓明園,無非只是一個名字,無非只是一個地方。這裡沒有興盛的景觀,只有被毀壞的面目。古巨石、古湖泊、古石橋都在,但沒有一座古時的房子,只有一座被毀壞的石拱橋,殘破不堪。這是什麼?這就是外敵入侵的見證。
我和爸爸遊玩完圓明園,做出大門。回到賓館,我躺在床上,回想起今天遊玩圓明園的情景,滿眼的國恨,歷史的輝煌,文明的奇蹟,一夜之間全部荒涼,東方的古老,西方的荒唐,中國歷史的悲傷,中國歷史的傷痕,中國歷史的創傷……全部湧上我的心頭。
篇二:圓明園之旅
當輝煌變為慘敗,當讚嘆變為悲嘆,當過去開始重現。
——題記
又是秋天,福海的湖面上浮著金色的柳葉,映襯著晌午的陽光。微波粼粼的湖面上泛著斑駁的光斑,時而簇擁,時而碎裂。我刻意地去踩那落在地上乾枯的葉子,發出那「咔咔」的破碎聲。
秀麗的武陵春色,宏偉的正大光明,雄大的方壺勝境,歐範的諧奇趣,華麗的海晏堂。。。經過那熊熊烈火的燃燒,消失不見。
站立在殘橋的橋頭,這是圓明園裡唯一殘存的石橋。很短的距離,跨過了滄桑的歷史長河。石塊,毫無規律的堆積在橋邊;楊樹,投下斑駁的樹影在橋上;嘆息,一次次從橋面湧來。相機的快門在身後不停地響起,「擺個姿勢再來一張!」我甩頭走開。何嘗不是呢?在人們的眼裡,圓明園,已經成了一個純粹的旅遊景點,同其他勝地一樣,「充滿歡聲笑語,充滿『咔嚓咔嚓』」。
大水法,已只剩下一個漢白玉門型框架。大體雖已消失,但殘留漢白玉上的雕刻,精美絕倫,即使不參照復原圖,也可想像當時為修建這個專為皇帝觀賞的大噴泉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觀水法後的石屏共有五塊,都由漢白玉精心雕刻而成,當時的皇帝,便坐在石屏中央的寶座上,觀看著那雄偉的噴泉,美輪美奐,引人入勝。然而如今的我啊,站在觀水法中間,直視慘敗不堪的「水法」,卻不禁將那過去的讚嘆化為悲哀,秋風蕭瑟,使我打了個寒戰。
仔細的去想一想吧,曾經的英法聯軍——英國和法國現在已經是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又何況當時呢?他們可能看不起那已經經歷過鴉片戰爭並且戰敗的中國,也不知足於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雨果這樣評論我們:「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也這樣評論這次劫掠:「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然而直到現在,有的國家亦然不接受教訓,繼續用戰爭的硝煙去滿足自己的野心,其中有不少毀掉文明古蹟的例子。
「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你又何必去傷害它?
但不得不思考的是,這場悲劇是否可以避免?沒錯,沒錯!英法聯軍憑什麼侵略我國?歐洲人憑什麼說自己文明我們野蠻?
因為懦弱!因為腐敗!因為缺少有遠見的知識分子!
圓明園的悲劇又一次警告了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告誡了我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今的我們唯有好好讀書,學好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才能夠令祖國更強大,才能夠讓其他國家看得起我們,才能避免這類悲劇的再次發生。
樹葉一片片落下,告訴我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不要沉浸於過去的悲傷」。
圓明園的殘骸,依舊屹立在北京城中,經歷了百餘個春秋。它仿佛仰天長嘆,訴說著悲傷,與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