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作品的作文:藥讀後感300字
2024-05-12 18:08:06 1
篇一:藥讀後感
在魯迅的文章《藥》中,老栓為了救他的小孩,迷信這種人血饅頭可以救人一命,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銀子,在茶館中賣力工作,為的就是替兒子買來人血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這種迷信表現出當時中國社會中處處充斥的愚昧、無知和迂腐,卻同時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中敦厚、樸實的溫情。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會這樣,他們應該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才不惜一切代價救兒子的命。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持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為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魯迅先生將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裡行間都表現出殘酷的社會現實。
篇二:魯迅藥讀後感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先生棄醫從文後,還是一位醫生,手術臺上躺著的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滿目瘡痍。先生面目堅毅,為中國注入一劑劑良藥《狂人日記》像一劑瘋藥,好歹縫緊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劑愚藥,令學子們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藥》則是最苦最良的藥,它苦的令人無可奈何,苦的令人啞口無言,苦的令我們新時代的人讀後都默然悲戚!
《藥》有三苦。
底層百姓之苦。且看這些登場的掙扎在底層的窮苦大眾:從癆病纏身的小栓,低聲下氣的老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什麼康大叔,花白鬍子,還有那個駝背五少爺--過去不知是怎樣的豪門府第,現在雖然被尊稱為少爺,但前面加上「駝背」戲謔。當時的社會底層充斥著一群怎樣的民眾!
篇三:魯迅《藥》讀後感
《藥》寫於20XX年4月,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動派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故事。
《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魯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將當時整個社會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裡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實!發人深省。
篇四:魯迅藥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裡託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後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後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並不知道隔壁墳埋著的就是死後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說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麼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麼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後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後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篇五:魯迅《藥》的讀後感
讀完魯迅先生的《藥》以後,對中國舊農村裡的廣大農民有了一點見解。他們生活在一種似人非人的世界裡,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暫且說是麻木不仁吧,他們是無奈的,就連如何墜入這麻木不仁的圈套裡的,他們也許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們卻一直的這樣生活,翻版著一個個前人的身影,一個個以前發生過的,卻又在不斷發生的故事。多麼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帶著革命者一點剛勁滋味的血饅頭,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會,人性,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的農民除了幹農活以外,幹得多得也許就是整天的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但別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個人,也可以敗壞一個人。說的沒錯,就在這談論中,中國農民就消沉了,忘記了一些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與天地山川之間,淡出了與命運的決鬥擂臺之上。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