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有感
2024-06-11 11:08:07 2
【示例一:讀《故鄉》有感】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託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比平時分外得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多似魯迅筆下描寫的景象:「二十年前,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美麗,靜謐。」
我不知何人初見月,亦不知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徵。詩仙太白曾舉杯邀明月,文豪東坡也曾把酒問青天。億萬年來,萬古的風塵湮沒不了她的聖潔,千秋的輪迴改變不了她的模樣。在華夏兒女心中,月就是團圓,就是安寧,就是祥和。
一百年來,侵略者的炮聲震碎了月的圓滿,玷汙了月的聖潔。圓明園沖天的烈火,石頭城下的一紙條約,盧溝橋畔的一聲槍響,奪去了我們仰望明月的家園,也使我們清醒,深深領略到故鄉的美好!明月千裡,照著悽厲的海嘯;漫捲的颱風,卷著異國侵略者的鐵蹄!月如無恨月常圓,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猛烈的炮聲中!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連綿的戰火中!月怎麼能不恨呢?當她眼睜睜地看著兒女從母親懷中被擄走,從此咫尺卻似天涯!故鄉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潔的容顏,從此,再不見月明之夜。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裡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
【示例二:讀《故鄉》有感】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麼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後,卻發現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為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並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著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著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後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著多麼微妙的變化啊!變的是閏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故鄉》中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兩方面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主題。這個對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對比描寫組成,包括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在語言、外貌、行動和心理上的對比;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圓規」的對比;少年閏土跟「我」的友誼與中年閏土跟「我」的隔膜的對比;「我」跟閏土的隔膜與宏兒想念水生的對比;以及蒼黃的天底下蕭瑟的荒村與月夜西瓜地的美景的對比,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對比,不僅表明在苦澀嚴峻的現實生活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悲涼心情,更抒發了對人與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從而充分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雖然魯迅書上說他離開自己的故鄉沒有特別不開心的,但是他的心裡還是挺捨不得那兒的,捨不得那兒的人們,捨不得那兒的環境。捨不得那兒的點點滴滴,他一定很痛苦,因為他深愛自己的故鄉!深愛自己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能快點強大起來,人民富裕起來!
最後,魯迅通過自己的想法結束了這篇文章,他想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心中一定要時時裝著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祖國,因為她是我們永遠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