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關於中元節的作文
2024-06-03 02:19:06 2
【篇一】早晨,鬧鐘的「叮鈴鈴」聲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無意中看了一下日曆,今天是8月**日,下面還標註著「中元節」三個字,中元節?沒聽說過。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問媽媽什麼是中元節?媽媽告訴我:中元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媽媽經常疊元寶呢!
到了中午,我們都忙開了:我負責疊紙,爸爸、媽媽負責燒飯菜。我來到桌前(桌上放著今天我應該疊的紙),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桌上的那疊紙足有3釐米厚,事不宜遲,我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紙,把它們平均分成幾份,再把它們捲起來,壓平,最後它們一張一張地抽出來,就行了。過了三十幾分鐘,我把紙疊好了,媽媽那邊也好了。我幫媽媽擺好飯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樹枝和耐燒的舊臉盆,再點燃蠟燭,一切準備就緒。
爸爸先從紙堆裡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舊臉盆裡,待火燒起來後,爸爸把兩捆紙放在舊臉盆裡,過了一會兒,紙燒成了灰,爸爸把元寶放入舊臉盆中,3分鐘過去了,元寶也燒完了,等火滅了,我們趕緊磕了頭,磕完頭後,我吹滅了蠟燭,爸爸把舊臉盆端走倒掉,我們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篇二】本月**號是中元節,看日曆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哦,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