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記作文600字
2024-06-17 22:33:07
導語:觀察活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觀察對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小編整理有關觀察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觀察地瓜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地瓜,我就把它洗乾淨,並且放在一個盆子裡,倒入一點兒水進去。然後,我就等待地瓜快快長大。
第二天,我發現它長出了一些幼芽,它嫩紫嫩紫的,猶如一艘「嫩紫的小船」停在水面上。
第三天,它的底部已經長出了一些小小褐色的根。地瓜的表皮上的幼芽變成了紫幼株。我給地瓜換了一些水,希望它能再長大一點兒。
第四天,我看見了地瓜的表皮又生長出許多小小的幼枝,嫩紫嫩紫的,猶如一個個美麗的紫珊瑚,又像在海底裡那剛生長出來的海草,真美麗啊!我還看見有小部分的幼葉變成了嫩綠色。
到了第五天,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辛辛苦苦種的地瓜的表面被老鼠咬了一口,我的地瓜受傷了,當時我非常心疼,心想:我一定要放一些老鼠膠去報復老鼠們的。同時,我也想:地瓜,你要早日康復。但到了晚上,我把它放在金魚缸上面,讓地瓜別在受外敵的害。
第六天,地瓜有一些葉子逐漸變成了嫩綠色。我聽舅舅說這個地瓜生長得不夠快速,後來他把地瓜地底部切掉一點點,好讓地瓜更好地吸收水分,現在地瓜地生長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
第七天,我泡的地瓜上的葉子全部已經從嫩紫色慢慢地變成了嫩綠色,好像又換上了新衣裳。地瓜的幼枝和葉柄是茄子紫,非常美麗!它的底部又長出了許多像鬍鬚似的白根,現在根已經拉長、變粗,地瓜的生長好與不好,都與它的根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營養都是從那兒來的。我從遠處望去,好像一個「小島」上生長著許多「小紅樹」。
第八天,我泡的地瓜上的莖已經長高了很多,葉子也長大了,嫩綠的,好像一把把「撐開的綠傘」。真美啊!
我泡的地瓜逐漸變大了。它由原來的「醜小鴨」逐漸變成了美麗的「小天鵝」。我看見它,非常高興。
從這次觀察活動中,我體會到觀察對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篇:觀察植物
為了更好地觀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科學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科學作業——做一個動物或植物的生態瓶。
放學回家後,看著家裡陽臺上一個個長滿花草的花盆,就想:我最喜歡種花種草、觀察植物的變化,那就做一個植物的生態盆吧!我挑了個沒種東西的小花盆。首先,把適當的水倒入花盆中松鬆土,讓它變得柔軟些;然後,用鏟子鏟一點點土出來,把種子撒在泥土裡,把剷出來的土覆蓋上去,最後,再淋一點水就大功告成了!我種的是小白菜心和紅豆,我非常的著急,期待我的寶貝們快點發芽、長大。
過了一個晚上,我發現小菜心種子發了一點點芽,我欣喜若狂,又蹦又跳的,小芽兒斑點似的,非常可愛。
兩天後,紅豆種子也發芽了,尖尖的小芽白白的,活像一個個小蝌蚪,有趣極了!
每天我都精心的護理它們,按時的給它們澆水。在這個時間裡,我發現紅豆芽竄得高高的,而小白菜心仍在緩慢的生長。小芽兒們長到了一定程度時,我就把它們放在有光照的地方了。
一段時間過去了,當我再次去看我的小寶貝時,哇!紅豆芽已經長出了幾片綠葉,個頭更高了,就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但小菜心呢,還是矮矮的身材,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雖然他們的生長時間和環境都一樣,但發芽和成長的過程卻有很大的差別。小菜心的發芽時間短,但是成長的時間要很長;紅豆的發芽時間要長一點,但是成長的速度卻又非常的驚人……
每個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過程,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這次的生態瓶作業我得到了老師的好評,我也收穫了不少的知識與快樂。
第三篇:觀察植物
2008年9月1日_
「叮鈴鈴」下課的鈴聲響起來了,我飛也似的衝出教室,來到了辦公室,要把作業交給老師批改,我走到了語文老師的書桌旁,靜靜的等候著老師給我批改作業,正當我環顧辦公室時,赫然在語文老師的書桌上看見了一盆植物,我問老師:「老師這是什麼東西?」老師說:「你自己想想,看你想的出來嗎?」我想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瓜子苗」「不對,你再仔細想一想!」我便又仔細的端詳著這盆植物,忽然,一個靈感出來了,「是豆芽!」我脫口而出,「嗯,對啦。」老師終於說出了那句話,我從那天起便開始觀察這盆豆芽了。
2008年9月2日_
這是我開學後第二次走進辦公室,我一進辦公室,第一件事便是觀察這盆植物,喲!一天不見,這小小的豆芽差不多長了有一釐米了。
2008年9月3日_
第三天,我看見了那像五線譜上的音符一樣的綠豆芽似乎隨時都會爆出來,我的心情也激動無比,等待著這綠豆芽開花。
2008年9月11日_
這是我開始觀察這盆豆芽已經一周了,我已經好幾天沒有看這些綠豆芽了,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照以前一樣,我一個飛奔來到老師的辦公室,哇~這個豆芽已經被豆頭壓彎了腰,我不得由衷的感慨:哇!長的好快,老師回頭說:「是呀,你做學生也一樣,要不斷往上長才能長得更好」我突然發現有幾枝豆芽不見了,便問老師為什麼會不見了,老師說:「因為它們長不高,被我拔掉了。」我心中默默的想,是啊,我們的學習就像這豆芽一樣,好的留下,不好的拔了······
第四篇:觀察自然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學期一次的集體秋遊活動。
我們的地點是黃賓虹公園,所以必須得經過「通濟橋」,走了一小段路,我們終於走過了「通濟橋」。
現在已經是太陽高照了,火辣辣的太陽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婺江深綠色的石頭上,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著,水泡閃亮閃亮的,多像一串串七彩色的珍珠呀!還有的地方經過陽光的照射,水面波光粼粼,形成了粼粼碧波,水面閃亮閃亮的,像金子一樣發亮,我仿佛看見了一大堆金子。
我一邊看著婺江的水,一邊慢慢地跟著隊伍走著,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黃賓虹」公園。
在黃賓虹公園,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石頭之間有幾個小洞,看上去好像是人工製造的,大概是為了美觀吧!我仔細地觀察了這些石頭,發現有些像鳥,有些像猴子,有些像小豬,還有的像小烏龜。
我們又來到了小池塘邊,哇,好多荷葉呀,我禁不住叫道。這裡的荷葉特別多,池水也很清澈,還育許多小魚小蝦在嬉戲,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多美呀!
這次秋遊真有意義!
第五篇:觀察生態魚缸
我家的生態魚缸就是一個縮小(濃縮)了的海底世界。在海洋中,除了魚類、植物類,爬行類動物也佔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家,蘋果螺則代表著龐大的爬行家族。
談起蘋果螺,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螺的名字,也許是因為它肉呈紅色、殼似蘋果的緣故,得到了這個奇怪的名字。蘋果螺和普通的蝸牛一樣,擁有一對長長的觸角,像探測器一樣,可以探測出它周圍的環境,為自己開闢一條路。當蘋果螺爬上魚缸的玻璃壁上時,可以從它的下面觀察到蘋果螺蠕動時的姿態。如果不仔細看,你可能會覺得蘋果螺的身體沒有運動,仿佛是在沿著缸壁滑行;但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蘋果螺地步的肉有兩層,可以像毛毛蟲的腿一樣交替運動。蘋果螺的嘴長在它的第一層肉上,在它運動時,他的嘴也隨之一張一合,呼吸空氣。
蘋果螺的活動習性也很特別。它可以爬上幾分米高的中柳,從上往下滑滑梯;它可以在水面上漂浮,與小魚們嬉戲玩耍;它可以爬到高高的隔離網,與小魚苗們隔「網」相望……但我最喜歡看蘋果螺爬上細細的緞帶焦蕩鞦韆。它沿著細長的緞帶蕉爬行,直到葉片的頂端,由於它身體的重量和氧氣棒的風力,蘋果螺便顫顫微微地蕩起了鞦韆,那情景真是「驚心動魄」,不管緞帶蕉怎麼顛簸,蘋果螺始終緊緊「吻」住葉片——毫不放鬆,直至它玩夠了、玩膩了,才鬆開葉片,從上往下來個「漂流」,到達地面。
蘋果螺除了外形特別外,它的工作也很特別。在魚缸中,它始終扮演著人類「清潔工」的角色——如果哪條魚死了,蘋果螺聞到氣味便會迅速爬到死屍邊,用它那小小的嘴分解比它大幾倍的死屍。用不了多長時間,那具屍體就會被吃的只剩累累白骨,可見蘋果螺起著保護水質、清理垃圾的作用。
第六篇:觀察水母
(一)
寒假的最後一天,我從北京科技館買了一隻小水母,並且把它帶回上海養了起來。
水母無色透明,在不同的燈光下顯示出不同的顏色,美麗極了。水母的樣子好像一頂降落傘,傘的直徑比成人大拇指的指甲大一點。傘體周圍還有很多細小的觸手,在水裡遊動的時候,像女孩子的頭髮隨風飄動,姿態優雅。
我到網上查了和水母有關的信息,知道它們喜歡吃豐年蟲和輪蟲的活體,並且對水溫要求很高,過冷過熱都不行,對光線和海水鹽度的反應較為靈敏。
(二)
今天,我仔細觀察了水母吃食物的經過。
我從魚食袋中取出一些魚食,再輕輕地灑進瓶子裡。過了一會兒,水母就舞動著像柳樹葉一樣的觸手遊了上來,用觸手輕輕地一碰,就把食物抓了起來。然後,觸手慢慢地合起。過了一會兒,食物就沿著觸手往上「走」,又被轉到了胃囊中,接著它慢慢地潛到水底。10分鐘後,胃就變紅了。
我上網查了一下,知道了—「傘」下的胃囊變紅,說明它吃飽了。我還知道了—餵飽後半小時內就得換水,否則水母釋放出來的毒素會把自己毒死。
(三)
前幾天,爸爸給水母換水。爸爸先把礦泉水瓶裡裝滿自來水,然後把50克的鹽灑進瓶子裡,就倒進了裝水母的瓶子裡。又過了兩天,我發現水母越來越小了。最後,連芝麻粒大小都沒有了,水母徹底完蛋了。
因為爸爸不按科學方法換水,導致水母死亡。正確做法應該先把自來水晾4——8個小時,再加50克的鹽,等鹽都溶解均勻後才能倒進瓶子裡。我推測,因為水沒有晾過,水裡漂白劑太多,所以水母被毒死了。
水母死了,我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