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
2024-05-30 12:15:06 1
【篇一:讀書的苦樂之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歡樂,或有悲傷,但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過閱讀的洗禮,一切情感都已全無,只剩讀書之樂。
或許有人會說:「書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來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會使人振奮,口感越苦,越能使人體味深刻,正如錢鍾書的那句:「真正的讀書的快樂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來,苦才真正是讀書的快樂的引誘。」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書中,我們可以重返《三國》的激烈戰場,感受《水滸》英雄的英姿颯爽,身臨《西遊記》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憐《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在書中,從孔子的《論語》到毛澤東的《毛澤東詩詞選》,從魯迅的的《彷徨》《吶喊》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從冰心的《小桔燈》《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季輪迴,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讀書令我們感受到了從古至今,由國內到國外,從老一輩到新一代的改變與不同,博覽群書,生活是如此充實。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讀書,才能為未來的藍圖染上光輝的色彩。是故有古人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鄰光,更有程門立雪,囊螢映雪,燃糠自照,最終終成一代名人。因此,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更可以造就一個人,何樂而不為呢?
在現在,多數同學只重視讀課本,而不重視課外閱讀,只重視考試成績而不重視身心感悟,只重視表面意思而不重視深層涵意,這並不是真正的閱讀,這樣讀書只會覺得乏味,枯槁,必會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愛去讀書,讀書之樂必會令你樂得合不攏嘴。
讀書會有苦,但苦即為一種樂,讀書會感到快樂,而必須是在經歷苦的條件之後,是亦苦即是樂,樂必經苦,這便是讀書的苦樂之境了。
【篇二:讀書的苦樂之境】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如今說:「讀書改變命運,勤奮造就未來。」
可見,不論古今,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人頭懸梁錐刺骨,現如今告誡我們要勤奮刻苦,無一不說明了讀書之苦。
古有科舉考試,今有應試教育。皆說明的是只有讀書才會有出路,才能夠出人頭地。讀書讀到兩鬢蒼,甚至至死也未能考取功名,這種事在古代屢見不鮮。為的,無非是錦繡還鄉,衣食無憂。現代呢,又有多少人因為未能考上大學而自殺。為的,也就是在以後能有個好的社會地位和前途。
這似乎把讀書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但事實如此。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讀書不是因書讀得苦,而是因為心苦。讀書讀到心苦,就是一種病了。
但並不是完全這樣,亦有很多能從中能夠得到樂趣的。陶淵明被貶,照樣吟唱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園愜意;奧斯特洛夫斯基半身不遂一樣寫出了名著經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寫出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流傳世界……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兩者的差異呢?原因在於心境不同。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讀書之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讀書是需自己陶醉其中的,腦中懷著某種目的去讀書,又怎麼能不被它幹擾而學得好呢?所謂的讀書之樂,又如何能感受到呢?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若非讀書,我們怎麼會感受到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愁;若非讀書,我們又怎麼會領會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雄心;若非讀書,我們又怎會觸摸到保爾柯察金在黑暗歲月裡綻放出的偉大靈魂,又怎麼會懂得夏洛的互助精神
讀書之樂,就在於此。
所以,讀書有苦也有樂,而其中的苦樂之境,則是需要我們慢慢體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