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元節的作文:七月中元節的習俗
2024-07-28 20:49:46 1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為「七月半」。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於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遊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裡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