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良知的作文
2024-07-25 23:02:46 1
導語:人失去了良心和正直——那就等於地球失去了引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良知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作文一:良知
在物慾橫流的生活海洋中,良知是一支指南針,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在精神荒蕪的沙漠地帶,良知是甘露,無聲無息地滋潤飽受烈日煎熬的禾苗。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良知是一個火把,溫暖著人們的心房,當今社會,我們儘管為了生存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在大海中乘風破浪而拋棄良知這一極其重要的指南針。因為,它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實在太大、太大。
凡是功成名就的偉人,他們當中沒有人會置良知不顧而去追求自己的目標的。居裡夫人,經歷了千辛萬苦,發明了元素鐳。這時,她只要申請專利,就能為自己賺取很多錢財。但是,她沒有。「科學屬於全人類」,這是居裡夫人對社會的良知。著名的生物學家土爾松,也類似地放棄了自己對小兒麻痺症疫苗的發明專利,把生產流程公諸於世。他說:「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良知在這些偉人的心中找到了一片神聖的天空。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際,拋棄了良知,背離了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結果給自己美好的人生畫卷增添了敗筆。氯氣的發現是多麼艱難啊,充滿了多少的危險啊!可是舍勒憑著他那股鑽研的熱情,把它製造出來。本來這應該是可喜可賀之事,但舍勒為了金錢、權力,不惜把氯氣生產應用到軍事之中,使多少鮮活的生命死於這黃綠色的迷霧中。這是多麼可悲啊!汪精衛,在亂世之際當上了國民黨的副總裁,多麼不易。可他投敵賣國,建立偽國民政府,被國人視為賣國奸賊,多麼不值。可見,良知的缺乏,也能使叱吒風雲的人物變得黯淡無光。
人為什麼需要良知?很簡單,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人一出生,就從社會中獲取多種資源,自然而然他也應該回饋社會。因而,一個人生存在世上,不僅要實現個人價值,也要實現社會價值。良知,可以鞏固社會價值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良知。我們做生意之時,只有講良知,才能在商海中乘風破浪。做人的時候,只有講良知,學會回報老師、家長與社會,才能使我們的人生畫上完美的句號。
但願良知的種子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發芽、開花。
作文二:良知
風高雲淡,在這正是收穫季節的秋天,我迎來了我人生當中的第一份最安心的良知。
我帶著一份對未來的憧憬,對父母的恩情,以及大地賜予我的生命的感激,我來到了田野上。
來到田間,到處都迷漫著穗,成熟的味道,香飄飄的,讓人沁人心脾和心情舒暢,望著遠處稻穗金燦燦的之中,滲插著一點青色,共同構建了一幅和諧美妙的山水畫卷,在風微微吹過的點輟下,透露出一份沉重的果實。吹出一份收穫的重量,道出人的心聲,因為:微風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所以禾穗高傲出舉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土地,向著他的母親。
農民是偉大的,他們是大地的母親,是大地的保姆,是大自然忠實的守護者,是大自然的農民,他們挽救了那些破壞大自然的錯誤的嚴的人,他們替那些不是人類的人向可愛的大地,大自然做出最真誠的道歉,以行動維護了人類的尊嚴。
時光機把時間輪轉到了今天下午1:30分,我正坐車趕回學校,在坐途中,一幅畫面讓我驚呆了,一個孕婦抱著一個7、8個月大的孩子坐車,千裡還拎著兩大包東西,由於我在坐麼一輛車時,人非常的我,並且我坐在車的頭頭,所以就沒有看見,但是,老天有眼,讓我在轉輛的時候看見了,我走在最後一個,她走在最後第二個,在那一刻,我看見了,我沉默了,在那位車的鄒師傅用沉默的行動應訴說下,我被震懾了,一青年婦女抱著,一個孩子,自己還挺著個大肚子,竟然沒有一位乘客幫助她拎一下,或是抱一下小孩,卻只有那位車的70米歲的鄒師傅,沒有在座的那一位學生或是青年人,沒有我。在那一刻,我堅定的走向前,眼睛都潮溼了,迎了上去,堅定的拿過他手中的東西,幫他拿到車上放好。
到了車上,車快要再次啟動了,我格外的憤怒起來了,車上坐了十幾位青年人,其中還有學生,但是竟沒有一位讓座的,在我眼睛不停轉動的余光中,我看見了,我的初中同學,我向車的後方挪動了幾步,對著她說:「可以過給這位孕婦坐嗎?她不加思考,堅定的起了身站了起來,就這樣,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快速的行駛向目的地。
是那位鄒師傅用老人的良知喚醒了我,是我的同學,讓我的良心,得到了慰藉,讓我得以保護了它——我的良心,做人的良心。
農民用辛勤勞動,收穫勞動成果,而我用心靈的語言喚醒了一個人的良知。大地始終不忘農民——它的母親,我不能忘記去良心和良知!
作文三:良知
傳遞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鮮豔無比卻又隱伏著被磨滅的危機。我們認為,傳遞出來的良知,永遠不會埋沒在時間的
塵土裡,會深深地影響每一個人,會將真情傳遞到每個人身上。
傳遞憂慮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使無法寄身於官場,卻也能終生為勞苦大眾憂慮,為國家興衰憂慮,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傳遞著深深的憂慮。
在「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後,他寫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牽衣頓足攔道哭」、聽到「哭聲直上幹雲霄」後,他奮筆而作《兵車行》;在「劍外忽聞收薊北」後,他又欣喜欲狂,當即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他的憂國憂民,不正是他良知的體現嗎?
良知所傳遞的憂慮,令人讚嘆。
傳遞無私
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的緊張日子裡。一個小村莊。日本鬼子正在掃蕩,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處,通過漢奸的翻譯,日本鬼子要搜捕一個八路軍。面對漢奸的勸誘,人人怒目而視。「再不說就殺死你們!」日本軍官發怒了。鬼子們立即持槍瞄準,就在快要按下扳機的時候,突然有一隻手高舉起來:「我告訴你們,我知道他在哪裡!」
那舉手的是一個雜貨店的老闆,當日本人找到那個八路時,那個八路已經死了,日本人於是將他屍體掛在樹上用火燒焦了。等日本軍一走,人們立刻對那老闆拳腳相加,來不及爭辯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機會說了一句:「他是我的兒子啊!」這無私難道不是一種良知?
兩代人所傳遞出的良知,挽救了整個村莊的命運。
傳遞反思
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他面對的是600萬猶太人的亡靈,他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了」。德國向世界傳遞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見良知而原諒了德國。
遺憾的是,隨後的37年間,日本的首相們或許也會有一丁點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卻固執地站在靖國神社裡,對二戰中「功績顯著」的將領們進行參拜。因為良知,人們看到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歷史,矢口否認自己當年給亞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這種「反思」中,我們無法發現日本有什麼悔過,有什麼良知。
良知所傳遞的反思,令人深思。
傳遞良知需要勇氣和無私。良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