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碎非碎,完美並不美
2024-06-27 00:18:46 1
時間是一面破碎的鏡子,它無法拼成一個完整的影像,卻肆意彰顯著它的八面玲瓏。透過這光影朦朧間細微的介質看去,「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說,破碎的東西比完整的東西更為真實、深刻。對此,我深信不疑,想必丹麥的安徒生先生也深有同感吧!所以,在我們單純、毫無雜質的孩童時代,也曾不知多少次為了那幻化成泡沫、消失於大海的小美人魚感傷落淚,多少次為了那個饑寒交迫、善良可人的小女孩,在火柴微弱的光中看見希望卻被接去天國的命運黯然神傷……在一切緋色、甜蜜的夢中,往往有破碎,才更將我們拉近真實。
有人說,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於是,我想起了上古神鳥——鳳凰。一隻普通的鳥只有經歷過浴火涅槃,才真正算是鳳凰。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埋藏著屬於鳳凰一脈的火種,但只有經歷過如烈火焚身般的苦痛,方能引燃那一方火種,真正涅槃重生,化作鳳凰。而破碎過的人們,正因為他們活得真切,活得不虛此生,所以他們不愛光豔十足,不愛燦爛輝煌,縱使是最樸實無華的東西,亦可以是他們心中最美麗的東西。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有人說,破碎的靈魂才最美麗。在山之巔在水之湄,在我的視力無法抵達的時空,那些古老的大師,是如何用自己靈魂的破碎來詮釋亙古不變的完美?看到蝴蝶,我想起李商隱,是他寫出了「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句子。他可知,莊生的夢,蝴蝶的夢,正是他靈魂的破碎?看到巨石,我想起了海子,為了夢想執著於詩歌,甚至將全部生命都傾注於詩歌,他以身殉他的執著,用靈魂的破碎書寫傳奇。看到東逝之水,我想起屈原,對於楚王,他有著湘君對湘夫人一般的矢志不渝,卻還是敗了,敗在看錯了人,敗在他矢志不渝,於是只好寄希望於虛誕。於是,他選擇了破碎,選擇用汨羅江水一遍遍地拍打出天問的絕音。余光中說:「我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可見,屈原的破碎成就了其千古文章,亦影響了大批的中國文人,正如喬葉所說:「這些優秀的靈魂的破碎,就像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帶領我們領悟人生的夢想和真諦。」
我以為,真正的人生,就是將自身所纏繞的皮一層一層蛻掉,如繭抽絲般的過程很痛很漫長,一不小心就溢出了血淚,你撕裂自己脆弱的身軀,讓它重新長出血肉;你撕裂滿心的風花雪月事,讓它重歸了璞玉般的純真;你撕裂所有世俗的羈絆,讓它閒庭信步,寵辱不驚,當你驀然回首,瞥見一地破碎,便會發現你已煥若新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碎亦非僅僅為碎,破碎之後,便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