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魯迅作文【精選】
2024-07-31 18:52:10 1
導語:魯迅精神並沒有隨著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而是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小編整理走進魯迅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走進魯迅
母親的書桌上終年擺著一尊鑲嵌著魯迅像的瓷盤。聽母親說,文化大革命「焚書坑儒」,可是沒燒魯迅的書,書店裡除了毛澤東選集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魯迅全集赫然擺在那裡。
魯迅,一個神聖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威懾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著我不敢雙眼直視他。他是作為一個不可言說的奇蹟存在的。
在那個風雲變幻,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拯救陰霾籠罩的舊中國,魯迅先生沉思著、探索著,「眾人皆醉我獨醒」,做出了堅定的選擇,用筆來代替手術刀,摘除中國人封閉頭顱裡思想的毒瘤。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過硬,可沒有人敢說他的思想精神神不過硬。那精神到今天還閃爍著鋒利的光芒。
說到魯迅精神,這個我是知道的,就是以筆為投槍和匕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痛打落水狗,毫小妥協地向一切黑暗勢力挑戰,「一個都小寬恕!」,「橫眉冷對於大指,俯首甘為孺了牛」,「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格,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與之相聯的形象便是孤憤、激昂、單槍匹馬。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槍,身後是飛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簡言之,魯迅的一生是戰士的一生。
魯迅先生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他並不尊唐崇漢,他給中國文學的大河開闢了一個新的支流。他不會因為舊物的羈絆而停止探求新事物的步伐。新文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他都站在最前面。他獨自在黑暗中摸索著,常常「碰壁」,碰扁了鼻子。他無時無刻不在探求著、實踐著。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簡單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納在一兩千字裡,像一塊玲壠的瘦石,但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有著一顆手榴彈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相信進化論的。他有一顆純潔的心,關愛著青年們,有時甚至是溺愛。他相信新一代的青年必定是新中國的棟梁,必定有出息,就用自己的手把他們一個個託起來,唯恐自己的光芒遮住了他們。
中國人民虔誠地崇拜著魯迅。因為他是在國人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挺身而出,頂天立地地站在華夏大地上的。魯迅先生的精神,至少讓三代中國人靈魂受到洗禮。魯迅先生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的每一寸士地。他偉大,他堅強。
魯迅精神並沒有隨著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它已經播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第二篇:走進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家庭遭受一系列變故,飽受人間冷暖的魯迅,認識到社會的腐敗,從而自強不息,成了一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是去紹興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今天,我終於有機會來到魯迅故居參觀。
「到了!到魯迅故裡啦!」我們像出籠的小鳥,下車後,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_魯迅故居。踏上一條窄窄的石板路,只見兩邊是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肅穆莊嚴。抬起頭,是魯迅先生的半身像。我目睹了魯迅先生犀利的眼神,他仿佛在想:啊,為什麼當時社會那麼黑暗?為什麼社會那麼腐敗……我痛恨……我同情……在瀟灑的「魯迅故居」這四個字的筆鋒裡,我情不自禁地走了進去。這時,原本高興的心情一下子變的低沉了。
穿過一條幽深的長廊,便是富麗堂皇的魯迅故居。十分氣派的大客廳裡,一張張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顯得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圖畫,顯得豪華;一盆盆盆景,顯得充滿生機,不在死氣沉沉。跨過門檻,那是後院,我體會到了「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那是多麼枯燥乏味,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眼界狹窄。在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魯迅和那些少爺朋友們,整天生活在大院裡的情景。走,去魯迅先生小時候讀過的私塾_三味書屋瞧瞧。
走過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四個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_三味書屋。
再走進去,就是魯迅先生度過的私塾。瞧,那兒是魯迅先生的座位,由於不能過去,我只能隨便找了個座位,當一回小魯迅。我捧著《三字經》,搖頭晃腦的跟著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我仿佛看到魯迅先生當時讀書的樣子了,是那麼投入,是那麼傳神。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弄堂,便是美麗的花園,那是魯迅兒時的樂園_百草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一堵矮矮的牆根……我想,這裡一定藏著無數的歡笑和嬉戲聲,不然魯迅怎麼會寫出如此生動、如此精彩的文章呢?
我忽忽悠悠漫遊了一個下午,直至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我才回到家。我想魯迅的精神是光耀神州大地,為世人所傳頌的。魯迅無愧於「民族魂」的稱譽。
第三篇:走進魯迅
過去人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枕邊的閨房。讀書人總喜歡把書放在枕頭邊上,像毛澤東主席一張大床上,書放在床上佔很大地方。我始終認為讀書對我們的心靈也好,精神也好,幫助是無可限量的。
最近我喜歡讀魯迅的作品,床前散放著一些,小說也罷,散文也罷,雜文也罷,睡前只要看上一二千字,心情馬上就安靜下來。讀著讀著,你突然之間覺得心中的那根弦被撥動了一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叮咚地響了一下,這就是收穫,這就是讀書的愉悅。
最欣賞的是魯迅的小說《示眾》,它是一篇比較特別的作品,沒有故事情節,沒有人物刻畫,心理描寫介紹,甚至沒有人物姓名,通篇只有一個動作「看」。在北京的一條馬路上,一個巡警用繩子牽著一個犯人,一大群人在圍著看。作品的重點就放在這些「看客」身上。炎炎烈日下,圍著看的有各種各樣的人,看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仰起臉看」、「詫異」地看、「研究」地看、「睜起眼睛看」、「竭力伸長脖子看」、「繼續看」、「回頭看」、「斜著眼看」、「看了又看」…..看什麼呢,這樣爭先恐後,津津有味,一個犯人而已。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卻有「如鐵筆畫在巖壁」上的細節;沒有鮮明的人物性格,卻有觸目的看客形態,寥寥幾筆,就勾畫出看客的無聊的嘴臉和麻木的形態,並讓讀者去想像、去思考、去補充。
《祝福》放在床邊,每每翻閱,便有不同的感受。祥林嫂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有人曾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因為她在春天將近的時候失去了一切,其實她豈止沒有春天,她一無所有,就像千百年來那些普通的婦女一樣,祥林嫂是從屬於丈夫的,在祥林死後,祥林嫂成了婆家的一件商品,是可以賣掉換一筆錢的。祥林嫂本能選擇了逃跑,只為掙得一個自由身。由此,她在魯四老爺家吃苦耐勞。但祥林嫂終究沒有逃脫,她被婆婆綁架回去賣到了山裡,被迫再嫁,當祥林嫂再一次站到魯四老爺家的堂前時,境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阿毛的死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巨大打擊,其次是魯鎮人對她態度的冷漠,最後,也是最關鍵一點,祥林嫂喪失了擺放祭品的權力,喪失了參與祝福的一切活動。
魯迅曾經說過「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祥林嫂當然不是清醒過來的人,她只是沒有從昏睡直接進入死滅,本能地在熟睡中翻了翻身,結果就死得極為痛苦。
讀完了《祝福》,我又讀了《孔乙己》,讀了《狂人日記》,讀了《阿Q正傳》……一個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便展現在我眼前,他們一生受盡了命運之手的擺弄,但最終撲倒他們的不是命運,而是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滋生出的吃人的怪物。
每閱讀完一部作品,覺得自己又向魯迅先生走近了一步,更深刻地體會到魯迅作為傑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深刻和偉大之處。在我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創作中,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幸,是「為人生」作家們的共同主題,如果說茅盾、葉聖陶等主要是「哀其不幸」,那麼,魯迅的小說更多的則是「怒其不爭」,即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要畫出這樣沉默國民的魂靈來」、「揭起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夜闌人靜,捧卷閱讀,魯迅的作品百讀不厭。
第四篇:走進魯迅
說起魯迅這個人,關於他的事跡,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我們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魯迅,了解他。
魯迅,浙江紹興人。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鄉》,小說集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除此以外他還寫《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
我看過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出來。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裡,魯迅是一個樂於助人、不怕挫折、具有頑強鬥爭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一個人,而在蕭紅眼中的魯迅是一個直爽的人。魯迅這個人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人的愛戴與敬佩。
魯迅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值得我們敬佩的,他一生為我們寫了那麼多的作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文學寫作中,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值得我們為他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