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作文1000字
2024-08-01 08:56:11 1
導語: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不是像其它同學喜歡的童話故事,也不是一些有趣的書,它是我感興趣的書。小編整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著實叫人喜歡。
從表面看,《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其他眾多裝禎精美的書沒大區別,只是薄了些,約4萬字,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由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00萬冊,雄踞亞馬遜網上書店第一名約80周,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周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裡,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汙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作者斯賓塞·詹森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眾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面對資訊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當代的一位詩人說,「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學病態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奔跑追尋。
第二篇: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盡顯英雄本色;鐵骨柔情,忠肝義膽,彰顯男兒豪情。
——題記
可能這部書的同名電視劇有很多人知道,但是書卻鮮為人知,但是不管書也好,電視劇也好,共同展示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男人們不屈的本色,這部書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亮劍》。
其實,我們所看的電視劇並不完全,刪去了許多重要的內容,可能書真的很少有人讀過,但重要的是自己喜歡。
每當讀這本書時,都會被書中男人們的精神所感動。書中把在抗日戰爭那種殘酷的環境下中國軍人們「死不做亡國奴」的氣節完美的展現了出來。李雲龍那戰鬥到最後一人寧死不降的騎兵連,堅守陣地八小時,決不放棄的六連,都是那個年代完美的愛國者。
讀完這本書,也真正明白了草莽英雄的含義。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是草莽出身,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鬥大的字不識一筐」,可就是這些人,把侵略者毫不留情的趕出國門。草莽又怎樣,不照樣打得那些黃埔高材生們落花流水。草莽之所以會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是因為他們的鬥志,是因為他們能夠死守自己的氣節,都梁寫的不錯,我們敢於承認自己的草莽出身,但是我們這些草莽就是要做好給那些所謂的名門子弟優秀人才們看。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這本書也毫無保留的體現了這一點。
作為李雲龍與趙剛,兩人真是生死與共的弟兄,兩人的境遇也是如此相同——同樣在戰爭中死裡逃生,同樣的經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驗,又同樣的寧死不屈,又同樣的……兩個人多少年不離不棄,兩個人會毫無保留的互相批評甚至對罵,同樣的,他們也毫無保留地吐露真情。戰爭中他們互相依靠,共同殺敵;政治場上,他們互相激勵,不為亂黨們的威逼利誘所擊退,他們不亞於「高山流水」中的俞伯牙與鍾子期。
其實,不只是他們倆,孔捷冒著政治危機,在李雲龍最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助,雖沒有救走,但卻保留了李趙兩家血脈,也真算是兄弟了。他對警衛員說過:「保證李雲龍絕對安全,有人阻攔,可以使用任何手段!」雖然有些魯莽,但卻是一片真情。同一個班裡混出來的弟兄,刀光劍影這麼多年過來了,還有什麼不能幫的呢?
書中把電視劇中沒有的攻打臺灣,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寫得很好,寫出了他們剛強的一面與柔情的一面。當李雲龍知道自己的特種兵部隊被困,全軍覆沒的時候,他悲傷的留下眼淚,僅是傷心與自責;當得知丁偉被害時,那種迷茫的眼神,儘是無限傷感;當趙剛把孩子交付給他時。兩人話語中流露出的情感,無不是鐵漢柔情的一面。可鐵骨還是鐵骨,寧死不投降,寧死不逃走,就是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將軍,是那個曾經拼搏一生,戎馬一生,槍林彈雨中誓死保衛國家的忠誠戰士。
亮劍的精神已無須多作解釋,人人皆已知曉。如果某些國家的人也能看到這本書,我相信,他們會對中國軍人再添幾分敬意。中國的軍人是壓不倒打不跨的戰士,中國的人民是永遠不做亡國奴的人民。《亮劍》中的精神就是永存心中的中國精神。
——逢敵必亮劍,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第三篇: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不是像其它同學喜歡的童話故事,也不是一些有趣的書,而是一本可以讓我們真正看到抗日戰爭年代的偉人到底是多麼偉大的書,也在這同時教會我們要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一切的一本書,這本書就是《把一切獻給黨》。
這本書中有一個偉大的人物令我特別敬佩,那就是吳運鋒,他那種堅強的意志令我佩服,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吳運鐸出生在窮苦的工人家庭。在苦難的童年裡,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憶。他小時候不可能上學學習,只能揀煤渣,有時跑到礦山上看機器,還時不時地向工人問上兩句。由於家裡貧窮,十四歲就下煤窯做苦工,煤塵、瓦斯、地下水幾次要吞噬他的生命。北伐戰爭後國民黨叛變革命,工人武裝被鎮壓,失學的吳運鐸當工人的夢想也破滅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挑煤、撿炭渣,但沒能養活家人。
後來,他一家人逃難到了湖北,仍在礦上,卻是暗無天日的學徒天涯,當工人卻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與機器相關的知識,一切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戰亂的時代給了他覺悟的意識,也為他得到鍛鍊、發揮才能創造了條件。但是,書中更多的是講述了他在革命隊伍中的鍛鍊成長。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了吳運鐸一個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們覺醒了,吳運鐸更進一步認清了受壓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吳運鐸毅然參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軍,儘管這支隊伍非常困難,不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決心永遠跟著黨。
從此,為了消滅敵人,他開始了與槍炮製造緊密相連的一生。這是一個戰士的成長史,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發展史,「把一切獻給黨」是一個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共產黨員的心聲。吳運鐸的一生與我軍、我國的槍炮製造史一起走過,當他被派到修械所當工人以後,他和戰友白手起家,靠著師父傳授的本領,他學會了修槍,又經過不斷實踐、探索,終於造出了自己的步槍、平射炮等很多武器。他在革命隊伍裡,為了製造武器不顧一切地苦打死拼,負傷流血,再所不惜。他三次負傷,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壞,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他原來是個文盲,後來卻成了掌握現代科學的軍工專家!讀到這裡,我怎麼能不被他的頑強刻苦所感動呢?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受到了吳運鋒同志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麼叫把一切獻給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
在這本書中,我還深刻體會吳運鐸同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對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荀子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吳運鐸同志正是有那種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使得他在研製武器彈藥的過程中不怕屢次失敗、不怕身體傷殘、不向挫折和困難低頭,而是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的形象。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都是鋪滿鮮花、一帆風順的。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想起吳運鐸那高大的形象,想起他那種面對困境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