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美德的優秀範文
2024-08-01 19:13:10 1
導語:中華名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名族,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微笑都能融匯成美德讚頌曲上,一個個動人心弦的音符。今天,小編整理了幾篇關於中華美德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在這個題材的寫作!
篇1:一種不能遺棄的美德
如果說細雨滋潤了它珍愛的大地,如果說陽光滋潤了它鍾情的綠葉,如果說大海滋潤了它追逐的浪花,那麼我要說,感恩也在滋潤著我們的人生。感恩,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是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的美德。
君知否:感恩,是一種力量。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一位記者在採訪霍金時說道:「殘酷的疾病將你永遠地固定在了輪椅上,你不覺得命運讓你失去了很多東西嗎?」霍金聽後,緩緩地抬起手在鍵盤上敲下幾行字: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有愛我的親人和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全場掌聲不息。生命是一種奇蹟,或許也正是由於有了這顆感恩的心,才得以讓他在「黑洞」的陪伴下取得輝煌的成就,創造新的歷史,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奇蹟。這便是感恩的回報:生活賜予你驚人的力量,讓你登上世界之顛。
君可知:感恩,是一種堅持。誰可曾想過,當我們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閒適生活之時,她卻在刻苦學習之餘照料病重的母親;當我們在房間裡吹著空調喝著冷飲之時,她卻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在烈日下四處奔波。她便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孟佩傑。之所以感動中國,不正是源於她那多少年如一日的堅持麼?然而這份堅持則是來自於心懷對母親的那份感恩。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她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她說:「因為愛,所以湧泉相報。」可見這份感恩,足以讓整個中國為之動容。
常言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生活這個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我們收穫過太多太多感動,所以我們也應該以樂觀陽光的態度去回饋生活,以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
然而感恩之中包含著太多,或許有些人覺得它太沉太重背負不起,越來越多的人對朋友甚至親人開始漠視。兒女以工作忙為藉口,將父母送進養老院,使他們孤獨地過著後半生。最近又有新聞稱一男子將癱瘓的母親虐待致死!面對此情此景,人們難道不應該好好反省反省了麼?
《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還來不及,又怎能將他們置之不顧呢?
感恩其實並不難。對父母而言,勞累工作之後遞上的一杯熱茶,嘗過他們辛苦做出的飯菜後的一句誇讚,就足以讓他們欣慰。對朋友也是一樣,沮喪之時的一個擁抱,失意之後的一個肩膀,便能使他們汲取力量。
巴金曾說過:「我是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裡煮,死了絲還不斷,為了給人間添點溫暖。」沒錯,人生本就如此。與其惆悵黯然,煩躁無奈,倒不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坦然而淡定地笑看人生潮起潮落。
篇2:傳承中華美德
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也許就是道德的宗旨吧!
有些人每天都在說一定要有道德不能貪贓枉法,要實現「三個代表」思想,可雖說是這麼說,但實際做到的有幾的人呢?
今天我聽到一條新聞:一個反腐敗分子8年打倒一名腐敗官員。8年啊!整整8年才打倒一名腐敗官員,他歷盡了千辛萬苦,甚至妻離子散。只為人民服務,在採訪他的時候他說:「我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應該以身作則,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便是反腐敗與腐敗之間的道德差距。
就象莎士比亞說的:「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上天生下我們只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為我們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是等於沒有一樣。」
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以儒家為主,以孔孟為代表的道德。人自我完善的過程是:自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中國的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浩然正氣的愛國精神,愛人孝順的人道精神,學而時習的治學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潔身自好的廉潔精神,物物相依的群體精神,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和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
作為炎黃子孫,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中國這條巨龍騰飛在世界的天空,我們會讓全世界仰望!
篇3:中華美德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而在我國文化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頁叫中華美德。這些美德不但造就了許多傑出人物,而且還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像孔融。他們家有兄弟七人,而孔融在他們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他們兄弟七人在一起學習遊戲總是互相謙讓、和和睦睦。孔融四歲那年,家鄉的梨子豐收,家裡的桌子上放著一盤子梨子,全家人圍著準備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挑好的不拿大的,卻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父親問他:「這麼多梨子,你怎麼拿了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讓給哥哥們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呀,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了這件事後,紛紛稱讚說:「4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等孔融長大後成了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公元前110年,漢朝史官司馬談在臨終時交代自己的兒子司馬遷:做史官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所寫作的史書。司馬遷哭著答應了父親的請求。這就是要寫作的《史記》。可是,在他著手寫《史記》不久,就牽連進了李陵案件。因為李陵與匈奴打仗,戰敗後就降了匈奴,漢武帝大為生氣,司馬遷為安慰漢武帝,就說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漢武帝認為他是替李陵說情,就把他投進了監獄,並施以最嚴酷的刑罰——宮刑。遭受此打擊,他曾萌發出自殺的念頭,但想到父親的遺願,他含垢忍辱,歷經20年,終於完成了《史記》,並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
還有張良。他在投奔劉邦前,有一天坐在邳橋上,見一位老者不慎將鞋落入橋下,張良主動下橋為老人撿鞋,並為老人穿上。老人為張良知敬老之舉所感動,送給張良一本兵書,張良憑此助劉邦打天下,屢立戰功。
以上這些只是中華民族文明這個浩瀚無邊的海洋中的一部分。雖然這些被我們敬佩的人中都能找到中華美德,但是他們已成為過去,要想讓這些美德繼續傳播下去,就要靠我們的不斷努力。不能因為物質生活的提高而捨棄這些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