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魯迅作文(3篇)
2024-08-03 15:29:10 1
導語:魯迅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個一心為人民的,有著堅強意志的,珍惜時間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小編整理有關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眼中的魯迅
他,總是穿著一件樸素的小白褂,平平直直的頭髮直立在他的頭上,嘴上「一」字形的濃濃的鬍子,看起來很顯眼。他的身軀是瘦小的,當他對你伸出手來時,你看到的,就是一個非常瘦的,瘦得連血管都清晰可見的,長滿老繭的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說出了我的心聲。的確,魯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大半輩子的精力,寫了很多文章,幫助過很多人,只為了別人,而從來不關心自己。
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熱情地歌頌了熱愛人民、造福人民的大文豪——魯迅;無情地鞭撻了剝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動統治者。詩中的「俯下身子」把魯迅的精神表達得非常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在我學過的課文裡,魯迅先生曾經救助過一位受傷的車夫。他可是一名出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竟能俯下身子,而且半跪著,用他那瘦小的手,為一個社會地位非常低的車夫來治傷,而且當時可是狂風怒號,在寒冷的陰暗的天空下,使得魯迅充滿老繭的手上,又多了一層霜。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好多書,文章。他工作起來一點也不厭倦,整天寫作寫到晚上,從晚上又寫到天亮。魯迅認為,時間等價於生命,不珍惜時間就是不珍惜生命,只有利用好生命,不浪費一點時間,人生才不算白費。他願意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他把筆當做武器,把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反動派作為敵人,不浪費生命,和敵人做了一次又一次的鬥爭。
他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個一心為人民的,有著堅強意志的,珍惜時間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
第二篇:我眼中的魯迅
在漫長的暗夜裡,先生是一位孤獨而執著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獨裡產生了最偉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魯迅,一個從1918年一直輝煌至今的名字,可是,又有誰真正懂得先生的內心,誰真正了解先生那曾在風雨中飄搖的靈魂故園?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於祖上的榮耀,整個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魯迅因此從小的時候就被送入學堂讀書,三味書屋就是他幼時讀書的見證。幼時的魯迅曾如此向教書的先生提問,難道讀書就是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樣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黑暗啊?!教書先生無以為答,只一聲嘆息……後來,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獄,父親因過度操勞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時的魯迅就看多了別人的冷眼,聽多了別人的冷語。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貧愛富,所謂今時不同往日,言語表情行動也多有厭棄。幼時的魯迅就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拯救民族於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頭腦中萌芽……
及至先生長大,先生幾經周折,先是東渡日本,希望學醫以拯救國人。後來,先生猛然意識到國人思想的麻木與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於是棄醫從文。也就是從那時起,一代文學巨匠逐步成長與輝煌起來了。
時至今日,先生在文壇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的而且無可替代的。在我的印象中,先生仿佛一冊線裝的古書,古樸而不失淡雅,極具內涵又有厚重的質感。細細想來,先生的一生真可謂鋼鐵的一生。試想,整個社會熙攘喧鬧且為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縱,假如很多人都熱衷於奸佞小人式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那麼,我們所敬愛的先生又怎麼能不陷入「慣於長夜過春時」的孤獨與迷惘?與社會格格不入,先生沒有選擇自己與哪個畸形的社會相介入,而是選擇了一條與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筆,幾葉紙,一枝紙菸成了先生戰鬥的武器,先生為之奮鬥一生也未曾怨悔。因為先生面對周圍汙濁的空氣的確出離地憤怒了!眉頭緊鎖,先生低吟「怒向刀叢覓小詩」;頭髮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薦軒轅」。無情地揭露醜惡的夢魘,先生盡力去喚醒那些精神缺鈣的懵懂民眾;身無媚骨,先生有著一顆堅毅的靈魂。
難以想像,一個民族的思想的轉變該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選定了一個目標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無微不至地關心青年一代,擔心有的青年會退化成「蟲豸」,說明先生剛硬軀殼裡有著一顆柔情的心靈;面對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語,先生又從來睥睨視之,不屑置辯。正所謂「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從人群中掠過,人群中總會驚起恐懼的尖叫和憤怒。
故園遭侵,先生幾度吶喊;國家危亡,先生幾度彷徨。先生思維依然縝密,先生的文筆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惡醜變得脆弱無比,就像黑暗見不得光明一樣不堪一擊!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寫著「民族魂」的五星紅旗,先生走得很是從容……
先生所處的陰霾歲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跡與思想依然在三味書屋被人講述,在百草園與人聆聽,在鹹亨酒店引人無盡回味與陶醉……
第三篇:我眼中的魯迅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覺得仿佛在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不敢輕易落筆,惟恐玷汙了先生的一身正氣。也許,我只能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來寫一些輕薄的文字了。
晚生了半個多世紀,無緣親睹先生的風採,卻也有幸瞻仰過先生的大幅照相,相上的先生配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真的是透出一股凜然的威嚴感,只是讓人覺得有些冷漠無情。先生豈是無情之人!"無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對朋友、青年、勞苦大眾是一片赤誠,就像佛祖與惡魔戰鬥時是一副決的無情面容,而轉過身來面對眾生時卻是一副的金面。
先生愛罵人,就像人說的所謂"他沒有一篇文章裡不放幾枝冷箭"。這一點在先生的雜文中最是顯露無遺。舉個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無常》。先生寫道,"這樣看來,無常是和我們平輩的,無怪他不擺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污衊女學生的陳西瀅等人)。"這樣的話被"教授先生"們看見了,定是氣急敗壞。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會開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生,罵人能罵到親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絲痕跡,也只有先生了!
"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生活在那樣一個不仁的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是痛苦而鮮明的。眼見同胞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卻一臉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飽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成了先生永遠的心結。於是先生的文章便從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角度敘述。比如說《狂人日記》這篇被稱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文字很是清澈,文風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卻沉重得仿佛在一點一點墜下。五千年歷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無情劍下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