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你自己1000字優秀議論文
2024-08-03 22:04:12 1
「如果他人的愛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氣,如果你和任何人為伍都能卓然獨立,如果昏惑的騷擾動搖不了你的意志,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了。」——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當如今的家長憂心忡忡地埋怨孩子這裡比別人遜色,那裡沒有爭得好名次時,這位英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樣中肯地教育自己的兒子。
我們應該怎樣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我們奮鬥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我想吉卜林的勸導已為我們這些處世不深而又壯志凌雲的年輕人做了最明確的答覆——做好你自己,哪怕是功名化為烏有,哪怕是經歷冒險慘遭失敗,哪怕是特立獨行不為世人理解,都在所不惜!面對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和摩肩接踵的茫茫人海,能被自己真正抓住並汲取精華的珍寶少之又少,可這又何妨呢?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充分利用了他敏銳的觸覺任憑天籟般的旋律在他的指尖細膩地流淌;從小倍受欺凌,飽經風霜的保爾柯察金憑藉他鋼鐵般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他不朽的一生;天生放浪不羈屢遭朝廷排擠的詩人李白恣情山水,揮灑筆墨,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這些所謂的天才真的完美無缺嗎?愛因斯坦從小被認為是笨蛋而被學校開除,jk羅琳投稿第一部《哈利波特》時被出版社拒絕了12次。
可見,天才並非神人,而是著眼於自己的人,他們的成功正是在於把自己僅有的天賦發揮到極致。然而,做好自己,卻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我們往往會被別人的愛憎左右,會人云亦云,會打消自己原有的念頭,所以我們做不到極致,究其原因在於人類軟弱的本性——害怕失敗:失敗會使我們否定自己,面臨困境,感到遭受摒棄。所以,我們會以大眾的目光衡量正確的標準,會以他人的經歷作為自己成敗的尺度,會以別人的評價來判定自己的好壞——儘管我們曾經對自己堅信不疑。我們以為這樣就可以安然無憂地避免失敗的打擊,殊不知逃避失敗正是失敗的根源,而真正的成長在於對內心千錘百鍊的磨礪。「失敗是成功之母」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做好自己,正是要著眼於當下。我們往往為曾經的比賽失利而懊悔不已,或是將要到來的重要考試惴惴不安,雖然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我們的理智有權不使這些無謂的擔心佔據過多時間,因為對於過去,或將來,我們都無能為力,只有現在,只有眼前正在流逝的每一秒,才能被牢牢抓住。
站在橋上等人的伽利略因為正在思考一個物理問題,連豆大的雨點砸在自己臉上都不知;王羲之在習字時超然忘我,竟把佔了墨汁的饅頭送入嘴裡。所以,每個來之不易的成績都是有一點一滴的「現在」積累而成的。做好自己,正是要著眼於自己。亦如時間,我們對於他人也是無法控制的,更不能做到在無盡的攀比中就能取他長,補己短,成為全才,如此只能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所以,不必在對成功者的傾慕中,對偶像的追隨中虛擲光陰著眼於自己。也許我們在某方面有獨到之處,也能發揮最大的潛力。做好自己,也是要不服輸。拼搏的路上必定荊棘密布,迂迴曲折,遇到挫折就輕易懷疑自己,打退堂鼓,只能是原地踏步。愛迪生在發明燈泡前失敗了1000多次即是最好的例證。須知:「路原本是沒有的。」哪條路不是揮灑血淚踩出來的?如果不敢冒險,而另闢蹊徑,在原有的路上打轉,那科學何以有新發現?研究何以取得進展?人類何以有長足的進步?此時,再回顧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對兒子的啟示——做好自己,正是他畢生智慧的結晶。
他的智慧在於,他懂得兒子一生的發展才是他最關注的,而這種發展,不在於眼前他學到了什麼技能,而是幫助牢牢掌握自己的人生坐標。而在現如今這個信息泛濫,發展急速的時代,我們越發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己了。須知,做好自己才是立身於世的根基,儘早地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希望我們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生活之餘,像吉卜林對兒子的啟示一樣,多問問自己的內心真正需要什麼,如何做好自己,以此作為對自己人生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