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話題作文: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2024-09-17 22:03:10 2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在開封,吃臘八粥是紀念抗金英雄嶽飛的一種節日食俗,臘八粥距今有千年歷史。經過後人不斷傳誦和加工,關於臘八節的故事越來越多,這些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臘八節的變化和傳承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北齊詩人魏收在其詩作《臘節》裡說:「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嘉平」就是臘日。而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臘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而臘八節食用的臘八粥,則是到了北宋才正式開始有臘八粥名稱的記載,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
開封民間稱過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了,臘八也就是新年的開始。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就是這個道理。
吃臘八粥紀念嶽飛希望和平
1月8日上午,50多歲的市民王汝香對記者說:「傳說臘八節吃臘八粥是為了紀念嶽飛,就像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以食物的形式紀念抗金英雄,表達人們渴望和平、沒有戰爭的生活環境。」
王汝香娓娓道來:「嶽飛揮師北伐,率領眾將士抵抗女真族對南宋的擄掠殘殺,深受人民愛戴。但朝廷卻下令讓嶽飛回朝,嶽飛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避免金兵殘殺百姓、對地方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他依然頑強抵抗。可後來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逼嶽飛回朝,無奈之下嶽飛只得遵從皇命。嶽飛走時百姓非常不舍,想起嶽飛的忠勇,百姓們自發拿出家裡的糧食煮成粥為嶽飛及眾將士送行。由於當時生活條件較差,各家的糧食都不一樣,有麥有豆,五花八門。百姓將各自煮好的粥倒在一個容器裡,混合後送到嶽飛面前就是一碗有米有麥有豆的粥了。嶽飛率領眾將士道謝後回朝,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百姓為了紀念嶽飛,每年臘月初八燒起『百家飯』,即臘八粥,以示懷念之意。」
王汝香說:「小時候還聽人說過,臘八這個節日從農耕時期開始就有了。在農耕社會人們吃不飽,希望種的每一種糧食都能豐收,於是選出一天將各種糧食煮在一起吃,祈求來年有個好收成。」王汝香說,「八」是個吉祥數,代表多的意思,人們希望多種糧食來年能有個好收成。「小時候一吃過臘八飯就盼著過年,每年過臘八都可興奮,因為大家都可以等著過年了。」回憶起小時候過節的情景,王汝香笑著說,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家裡沒有這麼多豆類可煮,於是用大米、小米、黃豆和玉米糝摻在一起煮成粥,這就是當年的臘八粥。
「無論如何,咱開封人都認為臘八粥是紀念嶽飛的。開封是北宋的都城,也有嶽飛廟,我個人認為臘八節和開封很有淵源。」王汝香笑著說,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百姓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臘八粥吃著更加香甜可口。雖然沒有了幼時對過年的企盼,但珍惜和平、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是所有人的願望。
臘八祭祀驅鬼治疾慶豐收
《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為:「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臘祭」這種風俗最早始於周代。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祭祖宗。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肉稱為「臘肉」。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在每年臘月祭儺驅疫時人們敲奏臘鼓。《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高誘註:「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東京夢華錄》:「自入此月(臘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古代還有臘月擊鼓催春的風俗。古諺云:「臘鼓動,農人奮。」臘冬期,農事最要緊的是施臘肥。臘肥可以提高土溫、保暖防寒,是爭取來年豐收的重要保證。因此,臘鼓一響,農民們就忙著往地裡送肥了。
臘祭祭祀的是先祖和五祀。先祖自然指的是祖先。至於五祀,《白虎通》卷一云:「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溜也。」可見,這個祭祀所祀的是來年的收成,所以臘祭在宗廟中舉行。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製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