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極限——深入解析機箱最大容納
2024-10-01 12:56:10 1
● 功耗和溫度,不可調和的矛盾
機箱內的硬體總功耗越來越大,處理器和顯卡的功率幾年來一直呈迅速上升趨勢。當然,其它配件的功率也在增加。趨勢上講,硬體的功率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們需要處理器在一定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而同等技術條件下,要提高處理信息的速度必須提供更多的能量。
所有功耗最終轉化為熱量,首先影響的就是溫度。計算機正常工作的溫度是有範圍的,機箱內空氣溫度最高的位置在機箱的上部,即電源和CPU風扇附近。CPU是機箱內發熱之首,而CPU的耐熱也是有限的,如Intel的部分CPU在70℃後就會自動降頻保護,超過75℃就會對CPU造成損害。當前市面上的風扇熱阻大多在0.3~0.5℃/W之間,熱阻越小說明散熱效果越佳,熱阻為0.35℃/W的風扇已經算很好的風扇了,當然價錢也會非常貴。
環境溫度允許最高值=CPU溫度允許最高值-CPU功率×風扇熱阻
以賽揚D 2.53GHz為例,不超頻功率為73W,最高允許溫度為75℃以下,如果使用較好的風扇,熱阻為0.35℃/W,則:
環境最高允許溫度=75℃-73W×0.35℃/W≈49.5℃
所以,如果機箱內空氣最高溫度超過50℃,計算機將無法正常工作。
通常機箱內最不耐熱的硬體為硬碟。例如,希捷7200.7系列工作溫度大多為0~60℃(200GB的為55℃),酷魚三系列工作溫度均為0~55℃,西數BB系列工作溫度為5~55℃。硬碟和環境溫度必須保持一定的溫差,因此需要留有一定餘量。工作在極限溫度下的硬碟,壽命會大幅縮短,穩定性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即使環境溫度達到40℃,對硬碟來說工作條件都已經非常惡劣了。
因此在電腦機箱當中,通常設計是將CPU位置靠在出風口附近,而硬碟安放在機箱底部入風口附近。使未被加熱的空氣先流經耐熱差的配件,最後經過較耐熱的配件,也即所謂風道設計。
硬體功率的增長,不可避免的帶來機箱內環境溫度的升高。現在引發的問題是:當機箱內溫度達到允許上限時,機箱內硬體的允許功率是否也有上限?如果有,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