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非魚安知何為孝作文
2024-10-18 00:33:10
讀罷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有感》,心中實在是有一種出氣的快感,我與魯迅先生的看法竟是如此的一致,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英雄所見略同」。
《二十四孝》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的「配圖故事書」,但待看完此書,心中實在是難以克制地產生了一種荒謬的感覺。
比如那個著名的「老萊戲彩娛親」。一位七十歲的老人為博自己年邁的雙親開心,自己當起了小丑的角色,「常著五色彩衣,學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啼。」首先,不管是出於什麼,一位七十高齡的老人穿五色彩衣在當時就已經是極為「稀罕」的,況且他還手持「搖咕咚」——就是一根棒子上裝著一面小鼓,兩側有掛墜物的繩子,搖起來會發出咕咚聲——一種嬰幼兒用品……光是想想這場景,我也要笑了——諷刺的。下一幕則更讓人無語的,這位老者時常挑著兩擔水到堂上,到父母面前假摔——此乃國足常用招數,然後「作嬰兒啼」別的暫時不說,您老這身子骨經得起假摔嗎,七十多歲的人了啊!即使是鋼筋鐵骨也承受不起吧?!而且還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為了討父母歡心而折騰父母給的身體,這便也是一種不孝麼?還有那裝得滿滿的兩隻翻到的水桶,這滿滿的兩桶水就噹噹道具犧牲了?閣下您稍微注意點好嗎!水資源是稀少的,我真有點兒懷疑水資源是不是有些模仿的孝子這麼搞少的了。而且有一點也很值得注意,老萊先生還扮演嬰兒在地上哭啼……好吧,這是徹徹底底地就是不尊重孩子,不尊重您的雙親,這是糊弄。再瞧瞧那圖上的二老,當父親的,拍手大笑,連拐杖都掉到地上了——不過我覺得那是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症,括弧,俗稱老年痴呆,括弧完畢。當母親的則表現出一個正常老人的清醒神智,靜靜地端坐皺眉,我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滿庭喜色」。這無論如何都太諷刺了些,至少我是不會認同這種孝的,如果有人這麼做給我看的話,我一定毫不猶豫地拿起拐杖——敲他腦門。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的詮釋了四個字:為老不尊。
「郭巨埋子」這一幕搬到現在,群眾的唾沫應該可以淹死這位孝子,說不好還有人「人肉」他。因為家裡窮沒有多少米,做奶奶的心疼孫子,就時常往三歲的孫子碗裡撥些飯讓他吃飽——老輩心疼第三代,正常現象。於是這位老奶奶就消瘦了,體力弱了。做兒子的心疼媽媽就要埋孫子了——為了重新讓母親吃飽,順便少一張吃飯的嘴。做妻子的又不敢反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為了母親埋兒子,實在是讓人「感動」,實在是太「孝子」了,這完全可以上「感動中國」了啊!!!!!!頒獎詞就用原文一句話——(美名其曰)「兒可以再有,母不可再復得。」再然後,出現了奇蹟——挖出黃金百兩,看!標準的那什麼橋段,還沒完吶,黃金上還有字吶,曰:「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多好的一個童話故事,哦不,神話故事啊!請問各位相信麼,你們遇到過麼?為母埋子——天降黃金,典型的中國神話故事。不過凡事總有兩面性,這黃金救了這孩子,也讓我們見識到古人的文學造詣還是很高的,修辭中「誇張」這一手法用的那叫一個鬼斧神工,活靈活現。最後俺覺得灰常慶幸,我活下來了!我沒有被埋。
相比以上,「孟宗哭竹生筍」就不足為奇了,在那片挖地三尺就能挖到黃金並且還為其現場題字的土地上,抱著竹子哭一通就能破地長出竹筍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中國的「地大物博」也充分的名副其實了。
不過話說回來,惠子說得好,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我不是古人,也沒有資格說什麼是孝了。
[關於子非魚安知何為孝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