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地鐵虧損運營,突破在哪裡
2024-10-04 20:05:10 1
最近,來自港鐵半年報中顯示杭州地鐵上半年虧損1.6億港幣(人民幣1.26億)的消息在網絡被紛紛轉載,很多人都在議論一向以營利為稱的香港地鐵,怎麼到了杭州就虧損了? 據記者了解,港鐵到杭州虧損並非水土不服,而是地鐵虧損在中國大陸已屬常態,深圳地鐵一期運營以來累計虧損近15億,北京地鐵日均客流量850萬人次但仍虧損20億元左右。
地鐵虧損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地鐵建設正迎來一波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正在施工建設的地鐵線路超過70條,全國已有35個城市在建或已建地鐵。同時,中國有著世界最多的人口,城市流動運輸人次之多也是世界罕見,但為什麼承載著城市最強的交通樞紐的地鐵卻陷入虧損?地鐵作為公共運輸,首先遵循「公益優先」原則,票價水平必須在充分考慮企業營運成本和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的同時,兼顧公共財政承受力。因此票價難免偏低,票價低自然難以彌補地鐵建設成本。據杭州市物價局稱,地鐵單純依靠票務收入難以彌補運營成本,更無法彌補成本。即使不提任何折舊,僅考慮運營費用缺口和財務費用,每年另需投入約10億元予以補貼。
地鐵設備的耗能也在不斷增加運營成本。據統計,僅地鐵空調用電量就佔到地鐵整體用電量的40-50%。另外,地鐵設備維護「鬧不停」,也給地鐵的運營成本增加了極大的壓力。地鐵票務除了維繫整個城市生命線的暢通,還要抽出一部分進行地鐵設備的維護、維修以及不可避免的人員成本。尤其是夏冬季節,用戶對空調的依賴性非常大,為了保證乘客的滿意度和服務質量,地鐵運營商將支出一筆不菲的費用進行設備維護和檢修。以夏季中央空調為例,中央空調的運維成本比平常將多出三倍以上,以空調為首的地鐵設備能耗成本成為地鐵運營虧損的一大源頭。
城市地鐵如何打贏「虧損」突擊戰
漲價雖是一個可直接解決問題、一針見效的方法,但如果漲價勢必導致民生怨道,引起輿論恐慌。那麼如何另闢蹊徑,既不漲價,又能解決地鐵虧損的問題呢?深圳地鐵的 「節流」方式或許可以進行參考和借鑑。
仍以地鐵空調為例,被稱為「深圳關外環線」的深圳地鐵一號線、五號線、環中線運營以來一直廣受市民好評。記者從深圳軌道交通運營部了解到,深圳地鐵中央空調幾乎近零維護,沒有出現因為地鐵空調故障導致地鐵延誤事件發生。這不但節約成本,而且延續了空調使用壽命,可謂一箭雙鵰。深究原因,這與深圳地鐵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海爾中央空調有莫大的關係。
作為全球知名中央空調生產企業,海爾中央空調一直以質量、專業為首要標準,並致力於節能、環保、低碳的中央空調產品研發,為地鐵等軌道交通系統提供完備的解決方案,一次性解決地鐵工程空氣系統全部問題。海爾中央空調以「零維修」、「零投訴」的完美服務受到廣大用戶讚許。使用質量過硬的設備,節約成本的方式,堪稱城市地鐵「節流」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其它城市地鐵學習和借鑑。
在「節流」的同時,也要把握商機,全面「開源」。數據顯示,國內地鐵的常客是中等收入群體,商業業態呈現出大眾化的特徵。國內地鐵商業獨具特色:消費大眾化、休閒化,從進站口到出站口的走廊中,各種中高檔餐飲、休閒、服裝品牌專賣店等不同業態的廣告牌和商鋪豐富多樣,行人如同置身於商場之中。地鐵內的牆壁廣告、電視車載廣告等內容,大多與商圈最新的優惠資訊相關,這些廣告,能快速直接進入消費者視野。不可置否,地鐵廣告已經讓很多企業願意花錢買單,而地鐵廣告的獲利為填補地鐵虧損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伴隨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將會刺激更多人群紛紛湧入城市,城市交通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而地鐵其作為一種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如何能更好服務大眾,又能盈利創收?這對城鐵運營商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的課題,同時也為地鐵設備提供商帶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