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的製作方法
2024-03-29 19:59:05 1

本發明涉及電力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的進步,電力設備得到廣泛應用,電力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現有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裝置,多採用單一的罩體的結構,其多存在功能單一、散熱效果較差和不便於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功能單一、散熱效果較差和不便於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方法提供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包括矩形框結構的底板框,底板框邊緣上四個角位置處分別設置有固定孔,固定孔內分別伸入設置有固定栓;
底板框上設置有圓筒形的外罩筒,底板框上位於外罩筒的內部設置有圓筒形的內罩筒,內罩筒的高度高於外罩筒的高度;
內罩筒的頂部連接有圓錐筒形的波紋筒,波紋筒的頂端連接有防塵網;
外罩筒的側壁內設置有外空腔,外空腔內設置有循環水管,內罩筒的側壁內設置有內空腔,內空腔內設置有絕緣筒。
可選地,絕緣筒設置為圓筒形。
可選地,固定孔設置為內螺紋孔。
可選地,固定栓設置有外螺紋。
可選地,固定栓設置為帶頭螺栓。
可選地,固定栓設置為六角帶頭螺栓。
可選地,防塵網固定在固定框內。
可選地,固定框與波紋筒的頂部邊緣相連接。
可選地,絕緣筒設置為橡膠筒。
可選地,固定栓與底板框之間設置有墊圈。
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功能單一、散熱效果較差和不便於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等問題,其具有保護、絕緣、阻燃、防塵和散熱等多種功能,便於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散熱效果好,安全性能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底板框,2為固定栓,3為外罩筒,4為內罩筒,5為波紋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實施例1
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如圖1所示,包括矩形框結構的底板框1,底板框1邊緣上四個角位置處分別設置有固定孔,固定孔內分別伸入設置有固定栓2;
底板框1上設置有圓筒形的外罩筒3,底板框1上位於外罩筒3的內部設置有圓筒形的內罩筒4,內罩筒4的高度高於外罩筒4的高度;
內罩筒4的頂部連接有圓錐筒形的波紋筒5,波紋筒5的頂端連接有防塵網;
外罩筒3的側壁內設置有外空腔,外空腔內設置有循環水管,內罩筒4的側壁內設置有內空腔,內空腔內設置有絕緣筒。
可見,本實施例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在罩設到電力設備外部時,其底板框1和固定栓2能夠方便地固定到電力設備或牆壁等位置。其外罩筒3和內罩筒4能夠對電力設備進行雙層保護,避免其被碰損。外罩筒3的外空腔內的水管能夠起到散熱和阻燃的作用。內罩筒4的內空腔內的絕緣筒能夠起到絕緣的作用。波紋筒5的頂端的防塵網能夠起到防塵和散熱的作用。使用時,能夠通過波紋筒5的頂端開口處方便地對防護罩內部及電力設備進行觀察或簡易檢修。此外,還能夠根據觀察和檢修的需要,將波紋筒5彎折至需要的彎折方向和角度,以調整觀察和檢修的位置,且能夠根據風向或光線的情況,調整波紋筒5的彎折方向和角度,使其能夠更好地避免風和光的影響,使其更加適用於戶外應用的情況;或者,還可以向下按壓波紋筒5,使其收縮,以便於對內部和電力設備進行觀察檢修。
實施例2
一種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與實施例1相似,所不同的是,絕緣筒設置為圓筒形。
優選地,固定孔設置為內螺紋孔。
優選地,固定栓2設置有外螺紋。
優選地,固定栓2設置為帶頭螺栓。
優選地,固定栓2設置為六角帶頭螺栓。
優選地,防塵網固定在固定框內。
優選地,固定框與波紋筒5的頂部邊緣相連接。
優選地,絕緣筒設置為橡膠筒。
優選地,固定栓2與底板框1之間設置有墊圈。
本發明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防塵網可以通過合頁與波紋筒5的頂端邊緣相連接,這樣能夠方便的打開防塵網,以便於對防護罩的內部進行觀察操作。外罩筒3內的水管可以設置為圓形環繞或螺旋形環繞。外罩筒3的外壁上可以設置進水口和出水口,水管的進水端和出水端可以分別與進水口和出水口相連接。進水口和出水口可以分別設置塞子。波紋筒5的上端邊緣處可以設置拉手。底板框1的中心軸線、外罩筒3的中心軸線、內罩筒4的中心軸線和波紋筒5的中心軸線重合,這樣能夠保持整體平衡穩定。內罩筒4的上端可以設置卡槽,波紋筒5的上端邊緣可以設置搭扣,搭扣的末端可以設置與卡槽相對應匹配的卡扣,這樣能夠在波紋筒5彎折或收縮的時候,利用搭扣將其固定。絕緣筒的外壁上可以包裹有阻燃用石棉筒。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電力設備安全防護罩, 主要對上述結構進行了改進,其他未提及的功能、部件及結構,在需要時,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能夠實現相應功能的部件及結構進行實施。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於本發明要求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