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3-28 15:17:05
本發明屬於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
背景技術:
為解決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頻現的「拉鏈路」、「蜘蛛網」等問題,國家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大力提倡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為充分發揮綜合管廊在收納及管理公用管線的優勢,國家要求管廊沿線市政管線必須全部納入管廊,管廊沿線原則上不允許開挖敷設管線,重力流汙水管道也必須納入。傳統汙水管道敷設以直埋為主,通常存在施工質量不可靠、管道漏損發現不及時、檢查井過多影響市容、管道使用壽命短、管道維修更換需大面積開挖影響地面交通等問題。汙水管道納入綜合管廊敷設,能較好的解決上述管道直埋的缺點,但同時汙水管道納入綜合管廊後,按照常規在管廊內間隔設置汙水檢查井,會出現以下問題:汙水管道發生洩漏事故、外滲或檢修時,上遊汙水無處可排將導致管廊積水甚至被淹,汙水腐蝕管廊結構和附屬設備影響使用壽命;汙水管道內co、h2s等有毒有害氣體逸入管廊危害巡檢人員安全,大量積蓄可能引發人生安全事故;由於管廊內部較高的環境要求,管廊內部操作空間有限,衝洗車等外部輔助設施無法使用等原因,管廊內汙水管道清淤工作量大、難度高,且清淤時對管廊內環境影響大。雖然國家大力倡導汙水管道必須納入綜合管廊,但因為以上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全國範圍內僅有少量汙水管道納入綜合管廊的報導。為解決以上所述汙水事故排放、汙水管道通氣、防汙水管道堵塞以及汙水管道衝洗清淤等問題,我們迫切需要一種重力流汙水管道入廊系統,以保障綜合管廊內汙水管道安全高效運行,操作維護方便,維護工作量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該系統能解決汙水排水主管事故、檢修、更換期間汙水臨時排放的問題,管廊內汙水管道通氣,通過簡單的衝洗清淤操作有效防止汙水管道堵塞和淤積,保障綜合管廊及汙水管道安全、高效運行。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包括管廊本體,所述管廊本體內設有汙水排水主管、通氣溢流主管,汙水排水主管位於通氣溢流主管的下方,且汙水排水主管通過通氣支管與通氣溢流主管連接;在管廊本體的首端設有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在管廊本體的末端設有下遊檢查井;在管廊本體的沿線設有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汙水排水口、下遊檢查井的汙水進水口、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汙水排水口與汙水排水主管連通,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溢流排水口、下遊檢查井的溢流進水口、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溢流排水口與通氣溢流主管連通;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汙水排水口、下遊檢查井的汙水進水口、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的汙水排水口處設有電動閥門,在汙水排水主管上設有排水主管分隔閥。
汙水經下層的汙水排水主管排放,汙水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經上層通氣溢流主管釋放至大氣中;當管道事故需要檢修更換時,關閉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汙水排水口處的電動閥門或將汙水排水主管堵塞,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和/或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內水位上升至溢流排水口,汙水由通氣溢流主管排放,實現汙水的臨時排放;通過控制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內電動閘門實現檢查井內的水位調節,通過上遊汙水勢能對汙水排水主管進行衝洗、清淤,避免汙水排水主管堵塞。
按上述方案,所述通氣支管有多根,間隔設置在汙水排水主管與通氣溢流主管之間,便於在汙水排水主管事故檢修、更換時,仍能滿足汙水臨時排水需求,也便於汙水排水主管內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排到大氣中。
按上述方案,所述通氣支管上設有通氣切斷閥;便於在汙水排水主管檢修、更換時,仍能滿足汙水臨時排水需求,也便於汙水排水主管內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排到大氣中。
按上述方案,所述汙水排水主管分隔閥有多個,間隔設置在汙水排水主管上;當汙水排水主管某段事故洩露或檢修更換時,關閉這段汙水排水主管兩端當排水主管分隔閥,關閉這段汙水排水主管上的通氣支管上的通氣切斷閥,汙水由上層通氣溢流主管排放,實現本段管道汙水排水主管的檢修和汙水的臨時排放。
按上述方案,所述汙水排水主管上間隔設有三通法蘭檢查口,以便於汙水排水主管的檢查和監控。
按上述方案,所述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均包括沉泥槽和汙水槽,在沉泥槽和汙水槽之間設有攔汙格柵,在汙水槽的上部設有溢流排水口,在汙水槽的下部設有汙水排水口。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內設置沉泥槽及攔汙格柵,能攔截汙水中大顆粒雜物,有效降低管廊內汙水排水主管堵塞風險。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
本發明能實現在汙水排水主管衝洗清淤以及汙水排水主管事故、檢修、更換期間汙水的臨時排放;
本發明能有效解決管廊本體內汙水排水主管的通氣,使汙水排水主管中的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出去;
本發明便於實現汙水排水主管的衝洗、清淤,避免汙水排水主管的堵塞;
結構簡單,便於實現,無需外部衝洗水源和衝洗設施,操作簡單,節約能源。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管廊本體;2、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1、轉輸汙水主管;22、第一沉泥槽;23、第一攔汙格柵;24、第一汙水排水口;25、第一溢流排水口;26、第一電動閥門;27、第一汙水槽;3、汙水排水主管;31、沿線汙水接入管;32、三通法蘭檢查口;33、排水主管分隔閥;4、下遊檢查井;41、汙水進水口;42、溢流進水口;43、第三電動閥門;44、下遊汙水主管;5、通氣溢流主管;51、通氣溢流支管;52、通氣支管;53、通氣管切斷閥;6、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1、沿線汙水支管;62、第二沉泥槽;63、第二攔汙格柵;64、第二汙水排水口;65、第二溢流排水口;66、第二電動閘門;67、第二汙水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參見圖1,一種重力流汙水入廊系統,包括管廊本體1,在管廊本體1內設有平行設置的汙水排水主管3、通氣溢流主管5,汙水排水主管3位於通氣溢流主管5的下方,且汙水排水主管3通過多個通氣支管52與通氣溢流主管5連接,多個通氣支管52平行設置,並在每個通氣支管52上設置一個通氣管切斷閥53;以便於汙水排水主管3內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排到大氣中,也便於在汙水排水主管3事故、檢修、更換時,汙水的臨時排放。在汙水排水主管3上設有多個間隔設置的排水主管分隔閥33,當汙水排水主管3某段事故洩露或檢修更換時,關閉這段汙水排水主管3兩端當排水主管分隔閥33,汙水由上層通氣溢流主管5排放,實現汙水的臨時排放,在汙水排水主管3上還設有多個間隔設置的三通法蘭檢查口32,以便於對汙水排水主管3進行檢查。
在管廊本體1的首端設有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該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包括第一沉泥槽22和第一汙水槽27,在第一沉泥槽22和第一汙水槽27之間設有第一攔汙格柵23,在第一汙水槽27的上部設有第一溢流排水口25,在第一汙水槽27的下部設有第一汙水排水口24。第一溢流排水口25與通氣溢流主管5連接;第一汙水排水口24處設有第一電動閥門26,且第一汙水排水口24與汙水排水主管3連接。第一沉泥槽22與轉輸汙水主管21連接。
在管廊本體1的末端設有下遊檢查井4;下遊檢查井4的溢流進水口42與通氣溢流主管5連接;下遊檢查井4的汙水進水口41與汙水排水主管3連接,且汙水進水口41處設有第三電動閥門43;下遊檢查井4與下流汙水主管44連接。
在管廊本體1的沿線設有若干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該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包括第二沉泥槽62和第二汙水槽67,在第二沉泥槽62和第二汙水槽67之間設有第二攔汙格柵63,在第二汙水槽67的上部設有第二溢流排水口65,在第二汙水槽67的下部設有第二汙水排水口64。第二溢流排水口65通過通氣溢流支管51與通氣溢流主管5連接;第二汙水排水口64處設有第二電動閥門66,且第二汙水排水口64通過沿線汙水接入管31與汙水排水主管3連接。第二沉泥槽62與沿線汙水主管61連接。
工作情況下,汙水通過轉輸汙水主管21流入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中,第一沉泥槽22截留比重大於水的雜質,經第一攔汙格柵23截留漂浮雜物,再經第一汙水排水口24進入管廊本體1內的汙水排水主管3,流入下遊檢查井4進入下遊汙水主管44排出。通氣支管52一端與汙水排水主管3相連,另一端與通氣溢流主管5相連,在通氣支管52上設有通氣管切斷閥53,汙水排水主管3內的有毒有害氣體經通氣支管52、通氣溢流主管5釋放至大氣中。同樣,汙水通過沿線汙水支管61流入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中,再經沿線汙水接入管31流入汙水排水主管3中。
當汙水排水主管3局部管段需檢修或更換時,關閉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上的第一電動閘門26和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上的第二電動閘門66,關閉通氣支管52上的通氣管切斷閥53,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及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內水位持續上升,汙水通過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內第一溢流排水口25和沿線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6內的第二溢流排水口65進入管廊本體1內通氣溢流主管5排入下遊檢查井4,實現汙水的臨時排放。當然可以關斷檢修段、更換段兩端的排水主管分隔閥33,當汙水到達檢修段、更換端的首端時,汙水經通氣支管52流入通氣溢流主管5中,再經通氣支管52流入檢修段、更換端的末端,經汙水排水主管3排出。
當汙水排水主管3需衝洗清淤時,關閉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上的第一電動閥門26,待轉輸汙水沉泥攔汙檢查井2內水位上升至第一溢流排水口25時,開啟第一電動閥門26,利用上遊汙水自身積蓄勢能衝洗汙水排水主管3,避免了汙水排水主管的堵塞。
本發明能有效解決了汙水入廊後汙水管道事故、檢修時汙水臨時排放、汙水管道通氣以及汙水管道衝洗清淤等技術問題。汙水納入綜合管廊後採用以上工程措施,可有效降低入廊汙水管道的淤積程度,減輕廊內管道的維護工作量,便於綜合管廊內汙水管道的運營維護,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