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茶葉加工方法與流程
2024-04-02 08:44:05

本發明屬於茶葉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茶葉的初加工工序包為:萎凋——殺青——揉捻——烘乾——攤涼——包裝。萎凋是鮮葉進廠後,在通風條件較好的室內薄薄攤開,緩慢均勻地蒸發部分水分,葉片面積萎縮,葉片由硬變軟;殺青是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通常採用高溫水蒸氣進行殺青;揉捻的目的在於卷緊條索,便於乾燥時的造型,使得茶葉外形美觀;乾燥的目的在於整理條索和蒸發水分。
現目前的茶葉乾燥最常使用的是滾筒式乾燥機,包括滾筒,滾筒內壁焊接有凸條,茶葉依靠凸條進行緊條,滾筒的進料端裝有排溼風扇。利用這類乾燥機進行茶葉乾燥的缺點在於:①茶葉需要先經過機械揉捻後在進入乾燥機,而乾燥機內的凸條也兼具揉捻作用,相當於茶葉經過了兩次不同程度的揉捻,這樣對於某些葉片較薄的茶葉來說,反覆揉捻容易破損。②茶葉在滾筒內轉動時相互碰撞,會產生茶葉碎屑,這部分碎屑累積在乾燥機內,形成隔熱效應,易影響乾燥效果,甚至會在乾燥機零部件之間造成堵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可一次完成揉捻和烘乾步驟的茶葉加工方法。
本方案茶葉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①準備茶葉加工設備,該茶葉加工設備包括外筒、以及轉動連接於外筒內部的滾筒,滾筒兩端設有端蓋,滾筒由若干鋼絲網板和弧形板相互間隔拼合而成,鋼絲網板位於相鄰弧形板的板厚中間位置,該鋼絲網板處形成凹陷的揉捻槽;所述弧形板上沿軸向開設有熱風通道,弧形板內壁上形成若干與熱風通道相通的熱風孔,端蓋上開有與熱風通道相對的進風孔;所述滾筒內部布置有揉捻板,揉捻板邊緣外凸形成揉捻頭,該揉捻頭伸入揉捻槽內;所述弧形板上設置有驅動電機、主動齒輪和連接杆,弧形板外壁上沿軸向設有相互平行的導向孔和齒條,主動齒輪與該齒條嚙合,驅動電機的機殼下端與導向孔滑動配合,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主動齒輪平鍵連接;所述連接杆一端與驅動電機的機殼連接,另一端伸入滾筒內與揉捻板連接;所述導向孔的孔壁兩側均設置有密封片,這兩塊密封片部分重疊;
②初始狀態下,將揉捻板推至滾筒的左側端蓋處,此時打開滾筒的右側端蓋,將殺青後的茶葉裝入滾筒內;兩個端蓋與滾筒扣合後,端蓋上進風孔與滾筒2的熱風通道相對,將熱風機的熱風管固定在進風孔處;
③啟動熱風機,使得熱風沿著進風孔——熱風通道——熱風孔進入滾筒內,對滾筒內的茶葉進行烘乾;與此同時,啟動旋轉電機,使得滾筒緩慢旋轉,茶葉在滾筒內進行翻滾;滾筒內的大部分溼氣從鋼絲網板散出,進入外筒和內筒之間的空間內,啟動溼氣抽風機,將溼氣抽出;
④啟動驅動電機,帶動主動齒輪逆時針轉動,從而使得主動齒輪在齒條上右移動,驅動電機的機殼也隨之右移,並通過連接杆帶動揉捻板右移;揉捻板右移的過程中,揉捻頭與揉捻槽內的茶葉接觸,對茶葉進行搓揉和緊條;主動齒輪右移至極限位置後,反向啟動驅動電機,使得主動齒輪順時針轉動,揉捻頭向左移動並搓揉茶葉,如此反覆進行,直至茶葉烘乾和揉捻成型;
⑤完成對茶葉的烘乾和揉捻後,並將揉捻板移動至滾筒左端,關閉旋轉電機、熱風機和溼氣抽風機後,破碎的茶葉渣經過鋼絲網板下漏至外筒下側,沿著斜面堆積在卸渣口,打開卸渣門,排出碎茶葉。
有益效果:本發明對滾筒的結構進行了改進,滾筒設有若干鋼絲網板,茶葉碎片可通過鋼絲網板順利地從滾筒落入至外筒中;鋼絲網板正好位於相鄰弧形板的板厚中間位置,在鋼絲網板處形成凹陷(即揉捻槽),揉捻板由移動結構帶動,利用揉捻頭與揉捻槽這樣類似嵌合的方式,當揉捻板在滾筒內沿軸向運動時,揉捻槽內的茶葉受到揉捻頭的搓揉;另一方面,滾筒的端蓋上開有進風孔,可以引入外界的熱風,由於熱風通道與進風孔相通,熱風會沿著熱風通道進入滾筒內,並從熱風孔處散發出來,對滾筒內的茶葉進行熱風烘乾。本發明方法中在滾筒轉動的同時,揉捻板可橫向移動進行揉捻,一次性的完成了揉捻和烘乾工序,改變了傳統的揉捻機、乾燥機使得茶葉受到兩次的揉捻的方法,整體茶葉加工效率更高,茶葉不易破損,完整度更高。
進一步,所述熱風孔布置有鋼絲製成的防漏網,可以避免茶葉進入熱風孔內。熱風溫度為110℃~150℃,此溫度下烘乾茶葉,提香效果更佳。
進一步,所述揉捻頭與揉捻槽之間的距離為2~8mm,此距離下揉捻出的茶葉大小適中,造型美觀。
進一步,所述外筒的下側設置有斜面,斜面最低處設置有卸渣口,該卸渣口處鉸接有卸渣門,茶葉在揉捻、翻滾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茶葉碎片,及時從卸渣口排出茶渣,可保證乾燥機的正常運轉,防止茶渣影響烘乾效果。
進一步,茶葉帶有分水,熱風烘乾茶葉時,形成大量的溼氣,如果不及時抽出會使得已經烘乾的茶葉二次吸水,因此,外筒的上側安裝有溼氣抽風機,可快速地將滾筒散發的溼氣抽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使用的茶葉加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滾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滾筒與揉捻板的配合示意圖;
圖4為圖1中齒條、主動齒輪和驅動電機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外筒1、滾筒2、弧形板21、鋼絲網板22、端蓋3、進風孔41、熱風通道42、熱風孔43、防漏網44、揉捻槽5、揉捻板6、揉捻頭61、齒條7、主動齒輪8、導向孔9、驅動電機10、連接杆11、溼氣抽風機12、斜面13、卸渣門14、密封片15。
一種茶葉加工方法,使用圖1、圖2、圖3、圖4所示的茶葉加工設備,包括支架,支架上通過螺栓固定有外筒1,該外筒1水平放置,外筒1的兩端鉸接有外筒蓋。
外筒1的內部同軸安裝有滾筒2,滾筒2的兩端卡扣連接有端蓋3,外筒蓋中心處安裝有軸承,轉軸外側端與軸承轉動配合,轉軸內側端與滾筒2的端蓋3焊接,轉軸的一外側端伸出外筒1與旋轉電機連接。滾筒2是5塊弧形板21、5塊鋼絲網板22,按照「弧形板21—鋼絲網板22—弧形板21」的方式拼合而成的筒狀結構。鋼絲網板22焊接在相鄰兩塊弧形板21的板厚中間位置,這樣就使得滾筒2在鋼絲網板22處形成凹陷的揉捻槽5。弧形板21的內壁沿軸向形成圓柱形的凸起,凸起的中心位置開有軸向貫穿凸起的熱風通道42,滾筒2的端蓋3上開有與熱風通道42相對且連通的進風孔41,該進風孔41通過熱風管外接熱風機。凸起的表面上開有若干等距排列的熱風孔43,該熱風孔43與熱風通道42相通,熱風孔43上布置有鋼絲製成的防漏網44。設置凸起的目的在於茶葉翻滾時,經過凸起時速度會變慢,利於茶葉與熱風充分接觸。鋼絲網板22和防漏網44的網眼直徑小於完整品相的茶葉直徑。
滾筒2的內部布置有揉捻板6,該揉捻板6的邊緣外凸形成弧形的揉捻頭,該揉捻頭61伸入揉捻槽5內,揉捻頭61與揉捻槽5之間的距離為2~8mm。揉捻板6與滾筒2內部的凸起不接觸,避免碰撞。滾筒2的一塊弧形板21上沿軸向開有導向孔9,驅動電機10位於弧形板21外壁上,且該驅動電機10的機殼下端與該導向孔9形成滑動配合,導向孔9的孔口處凸起形成防止機殼脫出的防脫件。驅動電機10的機殼下端焊接有一根連接杆11,該連接杆11伸入滾筒2內與揉捻板6邊緣焊接。弧形板21的外壁上沿軸向焊接有齒條7,該齒條7位於導向孔9的側邊,而且齒條7和導向孔9相互平行。齒條7上嚙合有主動齒輪8,驅動電機10的輸出軸與該主動齒輪8的軸孔平鍵連接。導向孔9的兩側孔壁均設置有橡膠製成的密封片15,這兩塊密封片15部分重疊,密封片15可以阻擋滾筒2內的茶葉漏出,同時也不影響連接杆11的移動。外筒1的筒壁上方安裝有溼氣抽風機12,外筒1的內壁下側形成斜面13,斜面13的最低處開有卸渣口,該卸渣口處鉸接有卸渣門14。
本實施例茶葉加工方法的步驟如下:
①準備茶葉加工設備。
②初始狀態下時,揉捻板6位於滾筒2的左側端蓋3處,此時打開滾筒2的右側端蓋3,將殺青後的茶葉裝入滾筒2內;兩個端蓋3與滾筒2扣合後,端蓋3上進風孔41與滾筒2的熱風通道42相對,將熱風機的熱風管固定在進風孔41處。
③啟動熱風機,通入溫度為110℃~150℃的熱風,使得熱風沿著進風孔41——熱風通道42——熱風孔43進入滾筒2內,對滾筒2內的茶葉進行烘乾;與此同時,啟動旋轉電機,使得滾筒2緩慢旋轉,茶葉在滾筒2內進行翻滾;滾筒2內的大部分溼氣從鋼絲網板22散出,進入外筒1和內筒之間的空間內,啟動溼氣抽風機12,將溼氣抽出。
④啟動驅動電機10,帶動主動齒輪8逆時針轉動,從而使得主動齒輪8在齒條7上右移動,驅動電機10的機殼也隨之右移,並通過連接杆11帶動揉捻板6右移;揉捻板6右移的過程中,揉捻頭61與揉捻槽5內的茶葉接觸,對茶葉進行搓揉和緊條。主動齒輪8右移至極限位置後,反向啟動驅動電機10,使得主動齒輪8順時針轉動,揉捻頭61向左移動並搓揉茶葉,如此反覆進行。
⑤完成對茶葉的烘乾和揉捻後,並將揉捻板6移動至滾筒2左端,關閉旋轉電機、熱風機和溼氣抽風機12後,破碎的茶葉渣經過鋼絲網板22下漏至外筒1下側,沿著斜面13堆積在卸渣口,打開卸渣門14,排出碎茶葉。
本申請要求的保護範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