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砂槍衝毛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04 07:31:05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倉面施工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風砂槍衝毛裝置。
背景技術:
水工混凝土施工中,傳統的澆築層面接縫處理方法是,混凝土澆筑前在倉面上鋪2~3cm厚砂漿。近年來,許多工程根據大量的試驗資料和工程經驗,已在部分倉面採用接縫混凝土代替砂漿。《水工混凝土施工規範》(DL/T5144-2001)規定「基巖面和新老混凝土施工縫面在澆築第一層混凝土前,可鋪水泥砂漿、小級配混凝土或同強度等級的富砂漿混凝土。」採用接縫混凝土代替鋪砂漿的優點:①簡化施工程序,在澆築過程中分段鋪砂漿,會給混凝土拌和、運輸、入倉、鋪料等一系列工序增加難度。②接縫混凝土有利於減少上層大級配混凝土下料時的骨料分離。尤其是使用塔帶機進料時,效果更為明顯。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為使接縫面的新、老混凝土結合良好,必須對老混凝土表面進行衝毛處理。以往的處理方式以水壓法為主,壓水衝毛適用於倉面面積較大、收倉過程較長,且正在澆築收倉面混凝土的水平施工縫的衝毛,但是在衝毛作業前,應避免倉面積水形成水墊降低了衝毛效率,並且壓水衝毛法對混凝土表層衝蝕深度很小,僅可將混凝土表面0.5~2mm厚的乳皮和水鏽等汙染物衝除,而對於縫面間隔時間較長,混凝土強度高,汙染嚴重以及倉位空間狹小,鋼筋密集的部位,壓水衝毛的效果並不顯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風砂槍衝毛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壓水衝毛對新老混凝土施工接縫面處理效果不佳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風砂槍衝毛裝置,包括第一進風管,所述第一進風管一端設有第一進風閥,另一端並聯連接有第二進風管和第三進風管;
所述第二進風管通過第二進風閥與密封砂罐進風口位置相連接,所述密封砂罐進水口位置通過進水閥與進水管連接,所述密封砂罐底部出砂口位置設有第一出砂管,所述第一出砂管通過出砂閥與第三進風管連接;
所述第一出砂管和第三進風管交匯後與第二出砂管連接,所述第二出砂管末端連接有噴槍。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風管的第一進風閥後還設有壓力表。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風管、第二進風管、第三進風管和進水管均為耐壓橡膠管。
優選地,所述密封砂罐頂端設有進砂孔。
優選地,所述密封砂罐採用透明有機玻璃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對於縫面間隔時間較長、混凝土強度高、汙染嚴重的混凝土倉面,有效增加了衝毛強度,提高了衝毛效率,並且能夠根據噴槍出砂量的大小,調節進風閥,控制風砂比,依據需求調節衝毛強度。
附圖說明
圖1 為一種風砂槍衝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第一進風管1、第一進風閥2、第二進風管3、第三進風管4、第二進風閥5、密封砂罐6、進砂孔6.1、進水閥7、進水管8、第一出砂管9、出砂閥10、第二出砂管11、噴槍12、壓力表1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風砂槍衝毛裝置,包括第一進風管1,所述第一進風管1一端設有第一進風閥2,另一端並聯連接有第二進風管3和第三進風管4;
所述第二進風管3通過第二進風閥5與密封砂罐6進風口位置相連接,所述密封砂罐6進水口位置通過進水閥7與進水管8連接,所述密封砂罐6底部出砂口位置設有第一出砂管9,所述第一出砂管9通過出砂閥10與第三進風管4連接;
所述第一出砂管9和第三進風管4交匯後與第二出砂管11連接,所述第二出砂管11末端連接有噴槍12。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風管1的第一進風閥2後還設有壓力表13。這樣便於監測和調控供氣壓力大小。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風管1、第二進風管3、第三進風管4和進水管8均為耐壓橡膠管。
優選地,所述密封砂罐6頂端設有進砂孔6.1。這樣用於將篩分好的砂子倒入。
優選地,所述密封砂罐6採用透明有機玻璃材質。這樣便於直接觀測密封砂罐中砂的容量和進水量。
在本實施例中,出砂管的直徑應比進風管和進水管的直徑略大,一般選用內徑φ32~40mm的高壓皮管作為出砂管,其長度不宜超過80m。
本實施例工作過程如下:
1)準備。先選擇經4~5mm的篩網過篩的粗砂,洗去砂中的泥質後,裝入密封砂罐6內,裝砂量不超過罐體的4/5。
2)衝洗。衝毛前,宜先將倉面衝洗一遍,清除混凝土表面較厚的浮土,石渣等汙物。
3)衝毛。衝毛時,先將第一進風閥2打開,待噴槍12的噴嘴出風後,再打開出砂閥10,然後根據出砂量的大小,打開和調節第二進風閥5,控制風砂比。噴槍12的噴嘴距混凝土面的距離應在80~200mm之間,衝毛時,宜採用端退法。
4)衝洗:風砂槍衝毛後,用清水將縫面衝洗乾淨,如有汙染物未清除乾淨時,可再用風砂槍補衝一遍。
上述的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而不應視為對於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在不衝突的情況下,可以相互任意組合。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以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包括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中技術特徵的等同替換方案為保護範圍。即在此範圍內的等同替換改進,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