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
2024-03-30 12:39:05 1
專利名稱: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
背景技術:
作物間作套種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我國農業1985-1995年的10年間,耕作制度措施改進對產量提高的貢獻率為70%。中國之所以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世界奇蹟,也與間套作多熟種植分不開。這種多樣性間套作具有集約利用耕地、勞力、養分、水分、光和熱等資源,提高其利用率,減少病蟲害,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優點。玉米是是我國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均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作物,雲南、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11個省份的玉米播種面積均在100萬hm2以上,總播種面積為2172. 91萬hm2,佔全國玉米總播種面積的80. 56%。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蟲,對產量和質量影響很大。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而減產10%左右,大發生年可使玉米減產30%以上,造成巨大損失。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蟲,其發生規律及以化學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方法已有很多報導。如劉曉峰、王俊報導山東新民市玉米螟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孫建武報導安徽省靈璧縣玉米螟發生的新特點及防治對策;李立志等報導玉米螟的發生與測報;李正躍和盧美格報導有效積溫法在雲南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研究上的應用,於洪斌報導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但是用作物多樣性種植來防治亞洲玉米螟的方法,目前還未見報導。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利用玉米螟的趨光、趨化性,在玉米螟成蟲產卵前進行誘殺;在農事操作中保護利用赤眼蜂、厲寄蠅、白僵菌等天敵控制玉米螟;大發生時用化學農藥來防治。但是易造成汙染環境,對人、畜安全造成威脅。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利用作物多樣性種植來控制玉米主要害蟲——亞洲玉米螟的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在新植蔗或宿根蔗的壟邊套種玉米;甘蔗選用當地主推良種,冬植蔗11月初至翌年I月底下種,春植蔗2月初至3月底下種,然後播種玉米;甘蔗行間距為90 100cm,每公頃種150000芽左右,保證密度達到82500 90000條有效莖/ha ;玉米選擇早熟、矮杆、株型緊湊的品種;打塘於蔗壟邊播種,塘距35 40cm,每塘2株,保證種植密度達27000 33000株/ha。發明人研究發現,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防治亞洲玉米螟的效果達60 70%。
具體實施方式
、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是在新植蔗或宿根蔗的壟邊套種玉米。甘蔗選用當地主推良種,如新平推廣的粵糖93/159。冬植蔗11月初至翌年I月底下種,春植蔗2月初至3月底下種,然後播種玉米。甘蔗行間距為90 100cm,每公頃種150000芽左右,保證密度達到82500 90000條有效莖/ha。玉米選擇早熟、矮杆、株型緊湊的品種(如耕源早I號、會單4號等)或地方早熟甜、糯玉米品種播種。打塘於蔗壟邊播種,塘距35 40cm,每塘2株,保證種植密度達27000 33000株/ha。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控制了玉米螟,減少了生產成本,同時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發明人研究發現,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防治亞洲玉米螟的效果達60 70%。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田與玉米單作田相比百株葉片受害數平均減少31. 83片,防治效果為69.91% ;心葉期受害株率減少11. 07%,防治效果為61. 14% ;蛀杆率減少 15. 74%,防治效果為76. 5% ;雌穗受害率減少10. 8%,防治效果為42. 08%。甘蔗和玉米同為禾本科植物,兩者都是高杆作物,但兩者對溫度和光照的要求不同,甘蔗只適合在熱帶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種植,在13°C可發芽出苗,但生長緩慢,最適發芽溫度為30 32°C ;分櫱期要求日平均氣溫在20°C以上,30°C分櫱最盛;拔節期12 18°C可緩慢伸長,最適溫度也是30°C ;成熟期要求氣溫漸降,以13 18°C為宜13。甘蔗的生育期長,在熱區的低溫階段生長很慢,其生長的次適宜溫區已是玉米生長的適溫區,力口之玉米的生育期短。因此可在甘蔗出苗時套種早熟玉米(生育期100天左右),待甘蔗長到封行之前,玉米已成熟收割。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新植蔗或宿根蔗的壟邊套種玉米;甘蔗選用當地主推良種,冬植蔗11月初至翌年I月底下種,春植蔗2月初至3月底下種,然後播種玉米;甘蔗行間距為90 100cm,每公頃種150000芽左右,保證密 度達到82500 90000條有效莖/ha ;玉米選擇早熟、矮杆、株型緊湊的品種;打塘於蔗壟邊播種,塘距35 40cm,每塘2株,保證種植密度達27000 33000株/ha。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控制亞洲玉米螟的方法,在新植蔗或宿根蔗的壟邊套種玉米;甘蔗選用當地主推良種,冬植蔗11月初至翌年1月底下種,春植蔗2月初至3月底下種,然後播種玉米;甘蔗行間距為90~100cm,每公頃種150000芽左右,保證密度達到82500~90000條有效莖/ha;玉米選擇早熟、矮杆、株型緊湊的品種;打塘於蔗壟邊播種,塘距35~40cm,每塘2株,保證種植密度達27000~33000株/ha。甘蔗玉米多樣性種植防治亞洲玉米螟的效果達60~70%。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2696384SQ201210219388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
發明者嚴乃勝, 李正躍, 李炎, 楊進成, 桂富榮, 紀韻祚, 陳斌 申請人:雲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