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輪式簡易插秧的製造方法
2023-12-13 00:35:07 6
滾輪式簡易插秧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它主要包括一個浮力筏、一個備用秧倉、一塊斜滑板、一個插秧滾輪、兩個防滑行走輪,浮力筏提供支持整個插秧裝置的大部分重量,備用秧倉有浮力筏的上部負責裝載備插秧苗盤,插秧滾輪安裝在斜滑板與水田面之間,插秧滾輪上的各個插秧夾隨滾輪的轉動而產生從斜滑板上取秧向水田中插秧的動作,兩個防滑行走輪提供插秧滾輪穩定的轉動和行走插秧動作的動力。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可以由一個人拉著後退插秧,不產生對平坦水田面的破壞性輾痕、插秧均勻、快速、不產生倒秧、浮秧現象。
【專利說明】滾輪式簡易插秧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利用長形滾輪轉動插秧的人力插秧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水稻的播種方式以移栽式播種最為高產,移栽式播種就是把已經萌芽育種成的秧苗移插種到另一塊水田中,移種能使稻秧苗的根部進入泥土一定的深度,並且秧苗間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能更適合水稻的生長空間、吸收深層泥土的養分和水分,水稻的這種移栽方式叫作插秧。插秧分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機械插秧機有各種各樣,總的歸類可分為人力動力插秧機和機械動力插秧機。機械動力插秧機由於機械本身的重力過大,行走時破壞平坦的水田面,不適合在水田中行進插秧,因此很少有人使用機械動力插秧機。人力動力插秧機省略了機械動力的重量,能在被人推動行走的過程中插秧,並且對平坦的水田性質破壞不大,因此很受人們的歡迎。但現有的人力插秧機的結構裝置過於複雜,重量還是很大,人在操作人力插秧機插秧時,一方面要提供插秧機行走的動力、一方面又要操縱完成插秧的動作,非常吃力,並且漏秧缺秧,一個能快速徒手插秧的人插秧比使用一部插秧機還快,所以人們還是很少用這樣的人力插秧機,在春種或夏種時,我們見到農民們還是彎腰徒手插秧。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機械動力插秧機重力過大,壓破壞平坦水田的缺點,為了克服一般人力動力插秧機重量也大,操作艱難、插秧過程漏秧缺秧的缺點,本人發明了一種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它以最簡單的結構以達到最輕的重量,它還以最妙的插秧結構達到最好的插秧效果,插秧快速、行走快速。
[0004]滾輪式簡易插秧機解決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主要包括一個浮力筏、一個備用秧倉、一個插秧滾輪、一塊斜滑板、兩個防滑行走輪,浮力筏提供支持整個插秧裝置的大部分重量,備用秧倉在浮力筏的上部負責裝載備插秧苗盤,插秧滾輪安裝在斜滑板與水田面間,插秧滾輪上的各個插秧夾隨滾輪的轉動而產生從斜滑板上取秧向水田中插秧的動作,兩個防滑行走輪提供插秧滾輪穩定的轉動和插秧動作的動力。
[0005]滾輪式插秧機能載著插秧裝置和備插秧苗在水田面上行走,它必須是以大面積的浮力筏作支持,整部插秧機的支持力是浮力筏的浮力和少量泥土的支持力,因此這個浮力筏也要很輕,並且有一定的硬性整體支持力度。我們利用聚氨酯發泡塑料作為浮力筏的主要材料,因為一定體積聚氨酯發泡塑料的重量很輕,有一定的硬度,又能防水,但聚氨酯發泡塑料的硬度經不起底部砂泥的摩擦,很有必要在其底部或表面沾合薄鐵板。
[0006]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備用秧倉安裝在浮力筏的上部,依據浮力筏的支持一起滑動前進。大面積的平坦的浮力筏底部把水田表面進一步滑壓平坦化。浮力筏的前面有一斜滑板,備用秧倉上的秧苗由人拿移到這塊斜滑板上,排滿這塊斜滑板可以插很大面積的水田。斜滑板底端有一排取秧口,這排取秧口的底部是空缺沒有支持板,到達這個位置的秧苗依據旁邊秧苗的沾連而得以穩定,但當插秧夾到達取秧時,就會把這種沾連關係破壞把這個位置的秧苗取走。
[0007]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所有的插秧夾是安裝在一個可轉動的滾輪上,滾輪的轉動使它們能重複地產生取秧、插秧、回縮的動作。插秧滾輪安裝斜滑板與水田面之間,滾輪上的一個插秧夾未被轉動到最低位置已經插入泥土中,轉到水平位置時剛好伸進了裝秧鬥下部的取秧口內把秧苗夾走,下一個插秧夾又緊跟著轉過來了。
[0008]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工作時的動力問題。滾輪式簡易插秧機要具備行走移動的動力,同時要具備插秧動作的動力,這兩個動力必須是由人提供。滾輪式簡易插秧機以人拉動向後退移的方式行走插秧,人只需拉動插秧機向後移動就可以同時提供了插秧的動力,因為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兩側面各有一個防滑行走輪,這兩個防滑行走輪與插秧滾輪同軸並行,在行走轉動時把力量傳遞給插秧滾輪產生轉動插秧動作。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全部重力大部分是依據於浮力筏的支持,這兩個防滑行走輪也接觸了泥土,所以這兩個行走輪也擔負了少部分的重力。
[0009]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利用聚氨酯發泡塑料作為浮力筏,浮力大、重量輕、承載量大;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所有插秧夾安裝在一個滾輪上,使這些插秧夾能隨滾輪的轉動而產生重複、連續的插秧動作,節省了大量複雜的插秧裝置,減輕了重量;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利用側面的兩個防滑行走輪帶動插秧滾輪轉動,提供了插秧的動力,使操作的人只需拉著插秧機行走就可以同時自動地插秧,操作簡單、插秧效果最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側面圖。
[0011]圖2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插秧滾輪結構原理圖。
[0012]圖中,1.浮力筏,2.手拉柄,3.備用秧倉,4斜滑板,5.秧苗盤,6.支架,7.插秧滾輪,8.插秧夾,9.防滑行走輪,10.刮泥凸。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滾輪式簡易插秧機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4]圖1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滿載秧苗在水田中行走插秧的側面圖。圖中的浮力筏(1)上有大面積、大容量的空間作為備用秧倉(3),上面已經存滿了幾層秧苗盤(5).浮力筏
(1)的任務主要是背著這些秧苗盤(5)在水田表面上由人拉著滑動前進。我們看到,浮力筏(1)的左前上部還有一斜滑板(4)通過支架(6)與浮力筏(1)作固定連接。這個斜滑板(4 )上也存放有秧苗盤(5),但這些秧苗盤(5 )並不是靜止的了,在插秧機行走時,這些秧苗盤(5)會因重力而向下滑動到達插取插位置。斜滑板(5)上的秧苗盤(5)被取插用完後暫停,然後由人從備用秧倉(3)中拿移秧苗盤(5)上來又開始插秧。其實,排滿斜滑板(5)的秧苗已經能插秧很大的田面積,暫停取秧排上來也很快速,只是一分鐘的事情。上面所說的是一個人操縱插秧的情況,如果是兩個人操縱插秧就不必暫停。如果我們裝載一些自動傳遞備用秧苗盤(5)的裝置,就會加重了插秧機的重量,並影響了存秧量,我們捨棄了這些裝置。秧苗從斜滑板(4)上滑下來到達了取插位置,但這個位置離水田面還有一點距離,緊跟在浮力筏(1)後面的插秧滾輪(7)是完成把斜滑板(4)上的秧苗取插到水田泥土裡的裝置。插秧滾輪(7)上有很多插秧夾(8),這些插秧夾(8)在插秧滾輪(7)轉動時也跟著轉動移動到秧苗盤(5)邊上夾住一個秧苗根後轉壓到水田的泥土裡。插秧夾(8)在把秧苗根壓到泥土中的過程中遭遇稀泥的阻攔,壓的越深、阻力越大,到達一定深度時秧苗根終於被泥土阻攔刮出插秩夾(8),秩苗被插留在水田中,插秩夾(8)從後面轉出。
[0015]圖1隻是說明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整體工作原理,但主要的技術問題還存在於插秧滾輪(7)是如何完成複雜的插秧動作,以及它的動力來源。圖2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的插秧滾輪(7)結構原理圖,圖中的插秧滾輪(7)上展示出安裝的一排稀疏的插秧夾(8),這些插秧夾(8)間的距離就是插秧苗的株距。圖2中的上部支架(6)上還安裝有一排更密的刮泥凸(10),這些刮泥凸(10)的凸頭剛好能伸進插秧夾(8)中,因為插秧夾(8)從插秧後從泥土從抽出來時有可能夾帶有泥巴,影響下次的夾取秧苗,刮泥凸(10)能把泥巴刮掉。但這一排刮泥夾(10)每隔5個只有一個對應插秧夾(8),原來,插秧滾輪(7)上的插秧夾(8)是按插秧滾輪(7)的圓周和長度順次安裝的,並且數量、位置與刮泥凸(10)的數量位置對應:按圖2中的每間隔5個刮泥凸(10)的距離內,插秧滾輪(7)每轉動一周,就依次有5條插秧夾(8)不同時間地與不同位置的刮泥凸(10)依次對接相刮。而這一排刮泥凸(10)的情況剛好與對面的斜滑板(4)上的取插秧位上的秧苗情況是一樣的:一排待插秧苗排列著滑到了取插位置,以5個秧位為單位,插秧滾輪(7)轉動一周,就先後有5條插秧夾(8)依次地到達夾取完了這5個秧苗,其它單位段也一樣被夾完了,下一排秧苗又滑了下來,插秧滾輪(7)又繼續轉動重複進行著剛才的插秧動作。動力來源問題:插秧滾輪(7)轉動插秧的轉動動力主要是被浮力筏(1)拉動在水田中行走轉動,但這種行走轉動有可能也因泥巴卡住而停止或打滑,因此我們在這個插秧滾輪(7)的兩側面各加裝一個同軸防滑行走輪(9)與,這兩個防滑行走輪(9)上的防滑齒深插進泥土中,與插秧滾輪(7)同步行走,提供插秧滾輪
(7)穩定的行走、插秧動作。
[0016]人在操作滾輪式簡易插秧機插秧時候是向後倒退行走的,因此除了人的腳印幾乎不產生對平坦水田面破壞的輾痕,並且人的腳印很快就被浮力筏(1)跟隨滑動壓平,有利於後面的插秧運作,不產生倒秧、浮秧現象,這方面比任何其它機械動力插秧苗機效果好多了。
【權利要求】
1.滾輪式簡易插秧機,其特徵是:滾輪式簡易插秧機主要包括一個浮力筏、一個備用秧倉、一塊斜滑板、一個插秧滾輪、兩個防滑行走輪,浮力筏提供支持整個插秧裝置的大部分重量,備用秧倉在浮力筏的上部負責裝載備插秧苗盤,插秧滾輪安裝在斜滑板與水田面之間,插秧滾輪上的各個插秧夾隨滾輪的轉動而產生從斜滑板上取秧向水田中插秧的動作,兩個防滑行走輪提供插秧滾輪穩定的轉動和行走插秧動作的動力。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3618330SQ201320685161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3日
【發明者】洪滿 申請人: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