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話題作文:做人有品
2024-11-16 19:45:11
做人應該也有品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良心。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組我恩範文,快來看看吧。
做人有品
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為人不能沒有「品」。沒有「品」,就會與現實脫節,與良心相違背。人品是開展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有品勝過有學;有德勝過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質量、生活要有品位——有「品」才能彰顯處世態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創造生活的多樣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視所謂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補給品,甚至有各種的醫療備用品等等。其實,在人生的另一個精神層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種「營養品」,例如:
禮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舉止總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難以忍受,還自以為是無拘無束、灑脫自在。殊不知這是無知、幼稚的行為。禮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禮才能讓人又敬又愛。
信仰是補給品:人在世間生活,不論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會有阻力、誤會、難解之處。這時候精神力量便顯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內心最好的補給品。正確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發展,並能開發正確觀念。
能力是備用品:所謂能力,會做菜、會寫作、會畫畫、會行政、會策劃、會演講,甚至會解圍、有創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寧可有能力,備而不用,而不能沒能力,致使要用時卻乾瞪眼。
不守信用是違禁品:一個人沒有金錢、地位,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賺了大錢,那也是一時的,往後就是花上千金也買不回來。信用是人們最大的資產,萬萬不可失去。
不耐煩是半成品:養成耐煩的性格,才能勝任大事。有的人對人講話不耐煩,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煩,最後功虧一簣;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氣,弄得前功盡棄。所以,做人要有恆長心,切莫急於一時。
嗔心是毒品:據醫學研究,人若經常動肝火,體內易產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無法排出,就會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嗔心動怒,才能長保健康。
好名是裝飾品:有名,若是經過個人努力所得,繼而藉此名位幫助更多人,並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釣譽、愛出風頭,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
好名的人,如同只懂得化妝,卻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又好比穿著華麗的衣服,內心卻充滿貪、嗔、愚痴。所以愛好虛名的人,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凡事都重視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歷久不敗。如果一個人擁有再高的學歷,再多的學問,但做人失敗,那也只是表面的光榮,不值得歌詠讚嘆。
做人七品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為人不能沒有「品」。沒有「品」,就會與現實脫節,與良心相違背。人品是開展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有品勝過有學;有德勝過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質量、生活要有品味----有「品」才能彰顯處世態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創造生活的多樣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視所謂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補給品,甚至有各種的醫療備用品等等。其實,在人生的另一個精神層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種「營養品」,例如:
禮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舉止總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難以忍受,還自以為是無拘無束、灑脫自在。殊不知這是無知、幼稚的行為。禮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禮才能讓人又敬又愛。
信仰是補給品:人在世間生活,不論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會有阻力、誤會、難解之處。這時候精神力量便顯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內心最好的補給品。正確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發展,並能開發正確觀念。
能力是備用品:所謂能力,會做菜、會寫作、會畫畫、會行政、會策劃、會演講,甚至會解圍、有創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寧可有能力,備而不用,而不能沒能力,致使要用時卻乾瞪眼。
不守信用是違禁品:一個人沒有金錢、地位,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賺了大錢,那也是一時的,往後就是花上千金也買不回來。信用是人們最大的資產,萬萬不可失去。
不耐煩是半成品:養成耐煩的性格,才能勝任大事。有的人對人講話不耐煩,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煩,最後功虧一簣;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氣,弄得前功盡棄。所以,做人要有恆長心,切莫急於一時。
嗔心是毒品:據醫學研究,人若經常動肝火,體內易產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無法排出,就會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嗔心動怒,才能長保健康。
好名是裝飾品:有名,若是經過個人努力所得,繼而藉此名位幫助更多人,並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釣譽、愛出風頭,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
好名的人,如同只懂得化妝,卻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又好比穿著華麗的衣服,內心卻充滿貪、嗔、愚痴。所以愛好虛名的人,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凡事都重視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歷久不敗。如果一個人擁有再高的學歷,再多的學問,但做人失敗,那也只是表面的光榮,不值得歌詠讚嘆。
漲工資與幸福感
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漲工資一般是發生在物價上漲之後的。如果漲工資增進幸福感,那麼物價上漲就是破壞幸福感。網上有人寫道:「昨天去西單地下廣場的那個豆花莊吃小吃,以前10塊錢一碗的涼麵竟然漲到了13塊錢一碗,鴨血粉絲湯也漲到了7塊錢一碗,可是那量卻一點也沒多。我旁邊一個滿頭華發的老太太端著一碗豆花喃喃自語,怎麼什麼都漲價啊,前兒吃還7塊錢呢。」
首先,誰漲了工資便意味著他的購買力得到提高,購買力與滿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關。滿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對「幸福」最本能的理解。這種推理帶給人的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幸福幻覺。由於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難弄清漲工資和漲物價之間真正的消長關係。
其次,誰漲了工資都會覺得自己有「運氣」,而這種感覺比多買一碗涼麵或鴨血粉絲湯更能讓人覺得幸福。心理學家考斯米德斯和託比指出,「幸福來自某種意外的好事」。漲工資便是這樣一種被視為「運氣」的意外的好事。漲工資並非人人都漲或一樣地漲,有的人漲,有的人不漲,有的漲得多,有的漲得少。這是有幸漲工資者覺得幸福的一個主要原因。「運氣好」不只是自己覺得幸運,還會受到別人的羨慕。
心理學家列爾裡說,「受到別人羨慕和讚揚特別能讓人覺得幸福」。20世紀70年代,在工資長期停滯後漲工資,幅度比現在小得多,每個月漲5塊錢就不得了了。然而,這區區5塊錢卻足以讓人擠破頭地去爭。漲了工資的會覺得非常驕傲、光榮,在別人的羨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種幸福感和優越感。
但是這種幸福感是極為脆弱的,並不能持久。那往往不過是一種「比下有餘」的暫時的心理滿足,因為它隨時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就算是大家羨慕的公務員,工資漲在別人前面,但與某些「國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說富豪大款們了),便覺得自己十分寒磣和委屈。他們仍然屬於那些不能不為大蒜、大蔥、涼麵、豆花和豬肉漲價操心的人群。
漲工資的幸福感是收入帶來的幸福感的一個部分。許多研究都發現,對於幸福感來說,收入是一個相對的因素。當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滿足,且有了相當程度的保證時,收入對於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會大大減弱。人們常說的「錢買不來幸福」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說的(當然也有那種錢越多越貪婪的變態的幸福)。那些因漲工資而覺得幸福的絕大多數人,他們的基本欲望滿足還沒有達到「錢買不來幸福」的程度。對他們來說,收入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需要,柴米油鹽、子女的教育、醫療、房貸,等等。因此無論他們自己覺得如何幸福,他們其實並不生活在哪怕還只是物質性的幸福之中。
美國的「加圖研究所」有一項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經濟收入與幸福的關係,必須同時考慮到大的制度環境。「社會公正」要比只是「碰運氣」的漲工資更能帶來具有普遍意義、真實意義的幸福感。該研究還指出,前東歐國家人民的收入在當時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卻比不上一些雖然貧窮但卻相對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評不公正分配製度的國家。
哈佛大學教授、經濟學家格裡薩爾指出,幸福是包含價值目標的,因此,人們追求幸福的行為有時會顯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覺得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來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這種幸福是一種獨立、自由選擇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條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錢的自由,還包括運用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的自由。
注重價值觀是「德行倫理」思考幸福的特點。幸福不只是感到滿足或快樂的情緒,更是一種關於「好生活」的理念。
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這個概念來表述的,亞里斯多德覺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進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種以德行為目的的行為,「幸福是一種完全合乎德行的現實活動」。許多人「以生活享受為滿足」,更有許多人過著一種「明顯奴性的生活,然而,卻顯得很是幸福」。
20世紀後期出現了一些對幸福進行計量統計的「幸福經濟學」。例如,有的用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指標,發現雖然富國比窮國的幸福度要高,但當人均值達到1.5萬美元後,平均收入對個人的主觀幸福感便幾乎不再發生影響。中國人均收入遠低於這個水平(至少對普通老百姓是如此),這成為漲工資特別能提升幸福感的一個原因。在收入之外,還有許多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如免於焦慮和恐懼,人身、未來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乾淨的環境、良好的醫療條件,政治權利、社會福利得到保障,等等。當人們感覺到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時,漲工資便成為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惠」。於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帶有諷刺性地,表現得特別明顯和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