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一種美德為題目的作文
2024-11-07 07:42:11
誠實守信是忠誠老實,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事的一種美德。
所謂誠實,就是忠誠老實,不講假話。誠實的人能忠實於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事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吹拍奉迎,見風使舵,
爭功諉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
一個忠誠老實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時時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因此,忠誠老實的人也有可能犯錯誤,但同虛偽的人犯錯誤的性質不同。誠實的人犯錯誤是由於認識能力和認識方法方面問題造成的,而虛偽的人犯錯誤則是由於不誠實,屬於道德品質問題。
所謂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說話算數,講信譽,重信用,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
誠實和守信兩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聯繫在一起的。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具體表現,不誠實很難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難說是真正的誠實。「誠實」是真實不欺,」信」也是真實不欺。誠實側重於對客觀事實的反映是真實的,對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的表達是真實的。守信側重於對自己應承擔,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的忠實,毫無保留地實踐自己的諾言。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歷來重視誠實守信的道德修養。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古代的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徵,為證明,證驗之意,「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就是說人說話要算數。「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孔子也多次講過誠信,如:「信則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論誠信:「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養心莫善於誠」。墨子也極講誠信:「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總之,古代的聖賢哲人把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
誠和「信」是不自欺,是內心和外部行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原因是內心總會有衝突,他一方面知道要為善去惡,而另一方面他還為情慾所蔽。「欲動情勝」,所以其內心總會有不自願遵行道德的想法,因此,我們要經常進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誠實守信,是真、是善、是美,是真、善、美的統一,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修養,才能達到這一美好境界。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幹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一個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糊弄國家與社會,騙取榮譽與報酬的人,他們是要遭人唾罵的。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是社會對做人的起碼要求。
[誠實守信是一種美德為題目的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