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2024-10-26 00:27:11
導語:其實家鄉並不叫端午節,他們叫過端陽,就如他們把春節說成過年一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端午節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又到端午——憶屈原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關於端午的種種傳說,又再現腦海。望向湖畔,憶起楚國一代偉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關於屈原,連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夠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滅亡,投至泊羅江。上歷史課,說屈原大無畏,擁有大膽質疑的理性精神,屢次勸說楚王莫信秦。可提議不被認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間,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傳屈原投江前遇一漁夫,漁夫驚訝:「子非三閭大夫也?」可想當時屈原苦笑,淺淺搖頭。遇問之為何落得如此田地時,無奈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反問:「何不與世推移?」屈原不從,大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塵埃乎?」至此稍覺屈原似乎太過自負,而且暗想屈原也傻,為何不看大局之勢而行,非得自尋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沒柴,日後再細想怎樣挽局不好嗎?
關於疑問,自看前人評價屈大夫,至王逸嘆:「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方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苦心。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五月初五,泊羅江畔一聲水響,既而化為寧靜。已明白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為何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一直不見屍體,於是後人為寄哀思,於此日蕩舟之上,投擲米糰,免遭魚蝦攻其身。
細想屈原投江時,又是怎樣一種情懷?是心中大釋?還是含悔而死?想到漁夫走時的莞爾笑歌環繞江前,便明屈原帶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離。他笑嘆今朝,笑看釋懷。不與多言,只以《離騷》獻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惜未將真理求出,自先奔赴湘江,留下離騷,讓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不過紅塵一瞬,兩千多年的歲月也是轉眼即逝。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那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允世俗塵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終將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釋懷一切,淡然一切。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際,屈原仍在。滄浪之水,或清或濁,難以明確。只能遂去,不再復言。
作文二:家鄉的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看到滿街的條幅,聽到粽子的叫賣聲,讀過網絡上鋪天蓋地有關屈原的貼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明天的端午節,只是城裡人親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攤小販賺錢的契機,是商家推銷自己的良策,與屈原無關。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裡人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因為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裡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裡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裡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作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為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為農村與城市親友網絡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裡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裡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為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裡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為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為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為到這一天為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裡,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為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為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為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著子女回娘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家鄉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稱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說到這一天為止,家鄉的端午節才算過完了。據說之所以有這個末端午之說,一是為了與早端午相呼應,二是照顧那些田多勞少又無力請工的人家,他們往往在正端午這一天還在地裡勞作,等到他們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過完了,於是他們便在五月廿五這天過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車吧,只是節日的氣氛淡了許多,但親情依舊,慶祝的心情依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為端午節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只是,這樣的端午節,依舊與屈原無關。
從早端午到晚端午,家鄉的端午節足足要過二十一天,而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燈送年為止,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鄉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者便大聲呼籲,鄉親們啊,端午節的戰線再不能拉長了,否則就要超過春節了,那還成什麼體統呢,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啊!到這時,才遏制住了端午節繼續發展的勢頭,否則,家鄉人一定會把端午節弄得比春節還要隆重。由此可見,端午節在家鄉人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只因家鄉的端午節象徵著播種,象徵著希望,所以仍然與屈原無關。
其實家鄉並不叫端午節,他們叫過端陽,就如他們把春節說成過年一樣。儘管說法不同,但實際意義卻是完全一樣的。過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難過年年過,那麼過端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條苦難的長河,偶爾在長河中拾起一小瓣精緻的貝殼或者到銀河採擷到一丁點星光,以此來點燃鄉親們播種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為一種東籬採菊的怡然自得。只是,過了這些節日之後,他們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在他們求索的空隙中,忙裡偷閒度過的這樣的端午節,真的與屈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