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2024-11-19 12:58:11
端午節,兒子的老師布置了一篇寫這一天的作文。看到兒子寫了好幾次。第一次的題目是《無聊的端午節》,第二篇是《既遺憾又快樂的端午節》。第三篇是《令我受益無窮的端午節》。
既遺憾又快樂的端午節
五月初五到了,又是一個新的端午節,但這個端午節跟往常不一樣,這個端午節是個無聊的端午節。
早上,我和往常一樣睡到了10點鐘。爸爸叫我起來,說太陽曬屁股了。我笑著說:「太陽曬屁股了。外面是下雨的。」爸爸嚴肅地說:「你起來就行了。等下我們還要去格子塘吃飯呢。」
我們到了格子塘,飯後,我和弟弟還有妹妹一起玩捉迷藏。我先找,妹妹和弟弟躲在了柜子後面,我當做沒看見,故意繞了幾圈才找到弟弟。弟弟找的了,我和妹妹躲在沙發後面,弟弟繞了好幾圈才找到我們,結果我把妹妹擋住了。於是又是我的了,後來又「我」「弟弟」「我」「弟弟」的輪了好幾輪。直到又一次,我和妹妹躲在箱子裡,我已經進去了,而妹妹還沒有進去,弟弟卻追來了,於是,破例的讓妹妹做了一次找的……
2點了,要不是下雨,我早就去看划龍舟了。上次,新洣水橋和老洣水橋上人山人海。那幾十個人分成兩組分別在兩邊劃,後面還有一個人在那打鼓。端午節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了。今年的端午節下雨,不能划龍舟,所以說:很遺憾。
這個端午節真是又遺憾又快樂呀。
點評:語句通順,重點突出,但語言欠生動!
令我受益無窮的端午節
五月初五到了,新的端午節到了。前一天晚上,我高興地在溫暖的被子裡想這明天激烈的划龍舟比賽會是什麼樣呢。可是端午節到了,卻事與願違,下起了傾盆大雨。於是我便想:反正今天下了雨,不能看划龍舟,便又躺下睡覺。不一會兒,就呼呼大睡了。就這樣,我一直睡到10點鐘。
10點了,爸爸來了,拍拍我的腦袋,笑著說:「太陽曬屁股了。」我怪笑著說:「NO,NO,NO,今天下雨,怎麼會太陽曬屁股了呢。」說完,便倒頭大睡。這時爸爸的表情由晴轉陰,由笑變成了嚴肅,用臉上嚴肅的表情對我說:「快起來,吃完早飯還要去格子塘呢。」
我們到了格子塘。飯後,我和弟弟還有妹妹玩捉迷藏。我先找,我以聽見他們兩個說:「好了。」就立馬跑過去,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他們。但是我想玩弄他們倆,於是我便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大搖大擺的走了幾圈,然後突然快速地跑到他們倆藏身的地方,嚇了他們一大跳。
輪到弟弟找的了,我和妹妹躲在沙發後面,有靠枕擋住,應當是萬無一失,而這時我卻發現了一個缺點,那就是右邊沒有任何的遮掩。我剛剛想把另一個靠枕背過去。可恰恰就是這時候,弟弟找到了我。我心裡埋怨:弟弟怎麼偏偏這個時候到呢,為什麼不晚點到了?弟弟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對我說:「我看見你那有東西擋著,我覺得奇怪,就來了。」
我霎時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時候,你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東西,就是被你用來遮掩的東西暴露的。」而正當我為明白了一個道理沾沾自喜時,爸爸卻對我說:「4點了,咱們回家吧。」
這個端午節令我受益無窮!
點評:能於小事中發現明白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是個善於思考的好孩子!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慄、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