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的優美作文三篇
2024-11-21 20:44:11
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雲彩,能測陰晴雨雪;漫步林間,能觀草長鶯飛,枝葉枯榮,可無法細說萬物之性。打開電視,輕點滑鼠,可知萬物原理,可無法身臨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在我看來,身臨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萬物原理,自然也並不遙遠。
看來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卻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靈動;看萬花紅遍,綠蔭環繞,即便你不懂花的種美,樹的生長,你卻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樹的奉獻;看繁星閃爍銀月懸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離,你卻能感受黑夜的神秘與趣味。由此可見,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雖不知萬物進化理論,卻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靈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獲得身心愉悅。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當你貼近自然,你會收穫不少意外的驚喜。當你與家人朋友出外旅遊時,因為有清泉叮咚,你會收穫趣味;因為有雄偉瀑布,你會嘆為觀止;因為有蟲魚鳥獸,你會驚喜不斷。當你在自然給予你的一切中享受,當你被自然親切納入懷抱之時,你是否有發現,即便你不懂鳥性不懂花語,你卻已經與自然如此貼近?你是否有發現,是自然帶給你的喜悅與驚奇,讓你覺得自然其實並不遙遠?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華。蘇軾被貶黃洲時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壯立,使他認識到人生短暫,何必難為自己?才會有他積極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嵇康喜愛竹林,喜愛竹林中悠閒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麗,使他擁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願與世同流合汙。我認為,我們從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華,能使我們的涵養進一步提升,使我們的信念更加堅定,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圓滿。而這一切,難道懂得萬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嗎?
誠然,有人認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認,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我們可現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這一切卻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諦,所以這樣,自然只會「越來越遠」。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範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帘。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為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張開雙臂,擁抱自然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人們打開電視,便可知明日天氣;輕點滑鼠,便一覽生物種類,但朋友,可不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手機,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呢?
「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約翰·唐尼在《沉思》中寫道。人類從遠古的人猿走來,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說,我們,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兒女,大自然精妙的藝術品。而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在人類與自然間築起了一道牆,人與自然似乎很「遠」,但其實不過一步之遙。
古人很早就開始擁抱自然,為現代人做出表率。王維「行到水窮處,生看雲起時」的悠閒令人讚嘆;蘇子「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令人欣賞。即使是在現代,也有千萬「驢友」身體力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樹通過日復一日的長跑從大自然中汲取寫作的靈感。穿上跑鞋,不必帶有過多煩慮,便可以跑步去擁抱自然;戴上耳機,不必在意世俗紛爭,自己便是自己世界裡的神。只要我們有親近自然的心,那麼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對於我們真的不是一件難事。
擁抱自然,為了是收穫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雲影,測陰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難逾目力所及,因為目力所及之處,即為風光最美之地。登高遠眺,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即為一種「小確幸」。這種小小的確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獨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顧城有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草/我們靜靜地站著/不說話/便十分美好。」其實我們擁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鳥之名呢?細聽鳥鳴婉轉,靜聞花朵香氣,這一切,不就已經很美好了嗎?草長鶯飛,雲捲雲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處,枝葉枯榮,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長規律,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何處不美?自然何時不美?
誠然,自然雖美,但我們也要珍惜愛護,切勿讓伸手可及的美變得可望不可卻。柴靜的《穹頂之下》喚發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去年的「APEC藍」也讓我們看到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我相信,我們擁抱的,一定是一個純淨無瑕的自然。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請暫時關掉電視,請慢下點擊滑鼠的速度,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