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霧霾罪魁禍首探究:秸稈燃燒或成關鍵
2024-11-24 04:37:10
昨天的瀋陽街頭,儘管還有些輕霧,但天空已呈現了淡淡的藍色,路上的行人摘掉了厚重的口罩。遼寧史上最嚴重的霧霾終於有了退卻的跡象,不過東三省仍有多地被霧霾籠罩。持續的空氣汙染指數爆表和剛剛開始的供暖季讓不少人將懷疑的目光盯在了城市的供暖鍋爐上。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供暖燃煤導致汙染物排放量增大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從環保部門檢測的汙染數據來看,供暖和霧霾顯然不能簡單地畫一個等號。
緊隨著供暖季而來的霧霾
每年冬季供暖,從黑龍江開始,吉林、遼寧等地自北向南逐步開始供暖,今年的霧霾也隨著供暖開始的順序依次襲擊了東三省的多個城市。11月1日起,哈爾濱、長春、瀋陽的空氣汙染指數相繼爆表。
瀋陽的PM2.5濃度一度接近1400。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同一時期瀋陽連續35小時空氣汙染指數爆表,而在前年的這個時候,瀋陽也遭遇了空氣嚴重汙染。
遼寧省環保廳在解釋此次「史上最重霧霾」的成因時曾表示,本月初進入本省採暖期,燃煤導致汙染物排放量增大。那麼,供暖季就一定成為霧霾季嗎?
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供暖面積的提高,汙染物排放量加大毋庸置疑。據公開報導,2015年,瀋陽市還有鍋爐5000臺,其中供暖鍋爐2800臺,大煙囪幾百根。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和此前相比已經「大大縮水」。近年來,為了減少冬季供暖產生的汙染,瀋陽一直在進行鍋爐「拆小並大」集中供熱。在過去的十年間,瀋陽城市集中供熱率已經從50%升到了90%以上,供熱企業數量從1000多家減少到了200多家。
數據顯示了另外一種可能
儘管瀋陽在減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霧霾卻似乎越來越嚴重,而且出現的時間段總是「恰好」在供暖開始後的這一時間段。這樣的「巧合」也讓很多人把霧霾和供暖畫上了等號。不過,環保部門的數據卻指向了另外一種可能。
瀋陽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李剛在前日的記者發布會上透露,在11月8日,空氣汙染最嚴重的一天,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並不高。而二氧化硫是與燃煤直接相關的汙染物。當天,二氧化硫含量一直處於國家均值二級標準之內。今年瀋陽二氧化硫只出現過一次極值,為131微克/立方米,這個數據出現在11月1日,而不是霧霾最嚴重的8日。
而長春的空氣檢測數據也顯示,供暖對重汙染的作用有限。在長春的兩次重汙染期間,二氧化硫濃度均為環境空氣品質一級標準。
二氧化硫的含量不超標,給燃煤拋去了此次霧霾「罪魁禍首」的帽子。但秸稈焚燒的問題卻有據可查。瀋陽市環保局稱,11月8日,鉀元素的數據超過正常均值的1倍以上,而鉀元素含量與燃燒秸稈有密切聯繫。在去年瀋陽同一時期的重汙染天氣裡,汙染物中鉀元素的比例超過了60%。
秸稈燃燒做了多少「貢獻」
瀋陽郊區縣一位農民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他所在的村裡,秸稈焚燒根本管不住,能燒的地方都已經燒完了。這位村民介紹,每年焚燒秸稈就是10月末11月初的那十幾天,採用大型收割機作業的一定焚燒秸稈。
「大型機器作業的把糧食收割後,直接就把秸稈粉碎,一截一截的秸稈碎片直接扔在地裡。但這過後就是厚厚一層秸稈,整地也沒法整。從前美其名曰秸稈粉碎後可以還田,讓土地更有養分,但實際上這給農民第二年種地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只能燒掉。」如今大型收割機在瀋陽農村應用已經很普遍,一畝地才收60塊錢,糧食收完還直接送到農戶家裡。大型收割機在瀋陽農村的使用率達到了50%以上,而這樣高的普及率也同時帶動了秸稈焚燒率。「我前幾天剛去地裡看了,該燒不該燒的都燒完了,根本管不住。」這位農民說。
今年10月份,瀋陽市出臺意見要求全面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意見要求建立責任機制,實施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組,要層層籤訂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目標責任狀。這位農民也表示,這兩年確實管得嚴,政府下達了通知不允許燒秸稈,挨家挨戶通知並籤字,派專人巡邏,並稱一經發現罰款500元到1000元。但這些措施也並不能起到作用。「即使就在我的地頭上燒了秸稈,誰也不能說這就是我燒的,我只要說不是我點的,那誰也沒辦法罰我。」
秸稈焚燒這樣一個「老大難」問題並非只出現在遼寧。昨天環保部稱,黑龍江、吉林兩省秸稈焚燒現象尤為突出,分別比2014年同期增加645%和120%,給大氣環境質量帶來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