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電機護罩以及包括該護罩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4-03-10 22:06:15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護罩。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包括該護罩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
背景技術:
參見圖1至圖2,圖1為現有技術用於機動車交流發電機安裝護罩的剖視圖,圖2為現有技術機動車交流發電機安裝護罩主視圖。現有技術中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通常包括皮帶輪1、風扇2、前端蓋3、前軸承4、定子5、轉子6、後端蓋7、後軸承8、調節器組件9、整流橋10以及發電機護罩11。為保證發電機的通風散熱,發電機護罩11的徑向面開設有柵格狀的通風孔111。發電機在運轉過程中,風從發電機護罩11的通風孔111進入發電機內部,從而使得發電機起到冷卻的作用。由於發電機內部負壓的形成,在帶入風進入發電機的同時,外界的灰塵、雜物等也會隨風進入發電機內部。尤其是現有發電機護罩11的通風孔111較大,在農用機上使用時,植物莖葉等進入更為嚴重。雜物進入後,會附著到發電機後部,堵塞風道暢通,這將大大降低發電機運行時的散熱效果。以上弊端均會降低發電機使用壽命。
參加圖3至圖4,在中國實用新型專利201620087338.x中,已經設計一款雙層護罩11』,雙層護罩11』的內層護罩11a』為細密多孔護罩,預裝了螺母;外層護罩11b』為編織網護罩,使用蝴蝶螺栓擰緊在內層護罩11a』上,形成雙層結構的護罩組件,將異物阻隔在護罩外側。但是此種護罩組件為保證足夠的通風面積,需要對外層護罩11b』的高度設計的較高,對發電機後側空間要求較大,導致部分發電機不能安裝;而且一旦外層護罩11b』堵死將無其他通風區域。以上弊端限制了雙層結構護罩的部分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發電機護罩容易進入異物以及佔用空間較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用於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發電機護罩,該護罩可以有效防止外部農作物雜質等進入到發電機內部,且佔用體積小,安裝使用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連接在一機動車交流發電機上,發電機包括前端蓋、後端蓋和電機軸,電機軸安裝支撐在前端蓋和後端蓋上,發電機護罩連接在後端蓋的外側,發電機護罩包括徑向壁面、軸向壁面以及多個凸起,徑向壁面沿電機軸的徑向延伸;軸向壁面沿電機軸的軸向延伸至後端蓋的外側;多個凸起,自徑向壁面和/或軸向壁面向後端蓋的方向延伸。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多個凸起設置於徑向壁面上,且對應於後端蓋的邊沿外側設置。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多個凸起呈柵狀。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多個凸起的端部與後端蓋之間分別具有一防過定位間隙。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軸向壁面與後端蓋之間具有形成輔助風道的一環形間隙。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徑向壁面通過螺釘或螺栓固定於後端蓋上。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徑向壁面為非通風面,軸向壁面為具有網眼的網篩面。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軸向壁面由護罩框架鑲嵌編織網形成。
上述的發電機護罩的一實施方式中,編織網為尼龍編織網或金屬絲編織網。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機動車交流發電機,包括發電機護罩、前端蓋、後端蓋和電機軸,電機軸安裝支撐在前端蓋和後端蓋上,發電機護罩連接在後端蓋的外側,其特徵在於,發電機護罩為上述的發電機護罩。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於:
本實用新型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發電機護罩具有設置於護罩內部的多個凸起,形成內部過濾,從而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異物,尤其是農作物異物進入到發電機的內部,減緩或避免了外界異物對散熱主要風道的阻塞。
且,即使護罩的主要通風區域被堵塞,也設置有輔助區域可以通風,有效減少溫度的上升,使發電機運行過程中通風良好,提高發電機使用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用於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剖視圖;
圖2為圖1的主視圖;
圖3為安裝有雙層護罩的交流發電機的剖視圖;
圖4為圖3的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用於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剖視圖;
圖6為圖5的主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的一視角方向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的另一視角方向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的剖視圖;
圖10為圖5的E處放大圖。
其中,附圖標記
現有技術中:
1 皮帶輪
2 風扇
3 前端蓋
4 前軸承
5 定子
6 轉子
7 後端蓋
8 後軸承
9 調節器
10 整流橋
11 發電機護罩
111 通風孔
11』 雙層護罩
11a』 內層護罩
11b』 外層護罩
12 電機軸
100 發電機護罩
110 徑向壁面
120 軸向壁面
121 護罩框架
122 鑲嵌編織網
130 多個凸起
P1 主風道
P2 輔助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並非作為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的限制。
如圖5和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機動車交流發電機包括電機軸12、皮帶輪1、風扇2、前端蓋3、前軸承4、定子5、轉子6、後端蓋7、後軸承8、調節器9、整流橋10以及護罩。前端蓋3與後端蓋7共同圍合成一容置空間,電機軸12安裝支撐在前軸承4和後軸承8上,皮帶輪1安裝在電機軸12的輸入端,轉子6安裝在電機軸12上並位於容置空間內,定子5對應於轉子6設置在容置空間內,整流橋9安裝在後端蓋7上並與定子5連接,調節器9與轉子6連接。其中,風扇2安裝在電機軸12上並位於皮帶輪1和前端蓋3之間。護罩安裝在後端蓋7上,整流橋10位於護罩與後端蓋7圍合的空間內。
因該機動車交流發電機的組成、各組成部分的結構、相互位置關係及連接關係及其功用等均為較成熟的現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僅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發電機護罩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100內周側設置有多個凸起,設置於後端蓋7邊沿上部,起到內側過濾作用。外側周向可為注塑在護罩支架體上的編織網,自發電機驅動端延伸到發電機中間部位。編織網內圈與發電機後端蓋7外壁留有間隙。本實用新型的護罩結構,尤其在農機使用中,可以對農作物雜物進行有效隔離,減少異物進入到發電機內部阻塞通風;即使有部分進入到發電機護罩100和後端蓋7周向的間隙,也可以被阻隔於凸起之外,保證通風,從而可以有效提高發電機壽命。
具體地,如圖5至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護罩100包括徑向壁面110、軸向壁面120以及多個凸起130。徑向壁面110沿電機軸12的徑向延伸,軸向壁面120沿電機軸12的軸向延伸至後端蓋7的外側,多個凸起130設置於發電機護罩100的內側,即自徑向壁面110和/或軸向壁面120向後端蓋7的方向延伸,形成內側過濾部分。徑向壁面110通過螺釘或螺栓固定於後端蓋7上。
本實施例中,多個凸起130設置於徑向壁面110上,該多個凸起130較佳地可呈柵狀對應於後端蓋7的邊沿外側布設,並多個凸起130的端部與後端蓋7之間分別具有一防過定位間隙,以防止在裝配過程中過定位。
如圖10所示,該多個凸起130於電機軸12軸向向後端蓋7延伸的長度主要影響主風道P1的通風面積。從有效通風加強散熱的角度來說,該凸起130的長度越長,主風道P1的有效通風加強散熱面積越大,通風散熱性能越好。但該長度同時受到了發電機安裝於發動機空間的限制,因此該長度在允許範圍內設計為最大值。
其中,如圖7和圖8所示,徑向壁面110為非通風面。軸向壁面120為具有網眼的網篩面,例如可由護罩框架121鑲嵌編織網122形成。護罩框架121可使用尼龍或其他工程塑料材料製成,編織網122可為細密的尼龍編織網或金屬絲編織網,直接注塑在護罩框架121上。篩網部分向發電機驅動端延伸到發電機中間部位,可以增大防護和通風面積。所選擇篩網孔徑如果過大,則不能起到阻隔異物的作用;孔徑如果過小,則通風效果會較差。綜合考慮以上因素,該孔徑選擇1.5-2mm左右為宜。細密的絲網可以有效阻隔外界異物進入到發電機內部。軸向壁面120的篩網內壁與發電機後端蓋7外壁間留有一環形間隙,以作為輔助風道P2。該間隙如果過大,則異物很容易進入和堵塞;該間隙如果如過小,則不能起到輔助通風的作用。因此該環形間隙的尺寸根據發電機所需通風面積進行設計,此環狀間隙形成的通風面積最小值為發電機所需的最小通風面積。
該多個凸起130細密排列,每相鄰兩個凸起130間留有間隙,以便於通風。在發電機工作過程中,即使有異物進入到發電機護罩100的軸向壁面120和後端蓋7的外壁之間的空間中,也能夠被阻隔於多個凸起130的外部,而不會直接進入到發電機內部的容置空間中。該多個凸起130的設置相當於內置了一個內側護罩,但也避免了分離式的雙層護罩佔用空間過大以及為保證足夠的通風面積而需將外側護罩抬高較大高度的問題。
參見圖10,正常通風狀態下,由主風道P1進入冷卻空氣。外部空氣主要由護罩外周側的編織網孔進入到護罩內側,再經過護罩內側的柵狀凸起間的間隙進入到發電機內部,從而對發電機內部部件進行散熱。當護罩周向通風面積被異物堵塞後,可以由輔助風道P2進行通風。當護罩外周側編織網被堵塞後,外部空氣主要由護罩編織網和後端蓋外壁間的環狀間隙進入,再通過護罩內側柵狀凸起間隙進入到發電機內部,從而對發電機內部部件進行散熱。
本實用新型中多個凸起130的形狀不限於圖紙所示圓柱形狀,只要可以起到通風、且阻擋異物效果的其他形狀凸起,都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