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音樂為話題的寫事作文1500字
2024-04-05 18:38:05 2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讓人賞心悅目,並為我們帶來聽覺的享受。
淺談成長中我與音樂的「緣」_1500字作文1
聽媽媽說,我還在媽媽肚子裡時,為了讓我變的更聰明些,爸爸媽媽常常讓我聽一些胎教音樂,莫扎特、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常常飄蕩在我家客廳裡、房間裡。也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出生以後我就對音樂特別的敏感。媽媽說,小時候不管我哭鬧的多厲害,只要聽到悠揚動聽的音樂,立刻就安靜了下來。在我很小的時候,愛唱愛跳是我的天性。不管錄音機裡放的是什麼音樂,我都會隨著音樂節奏跳動起來,大人們都說,這孩子有音樂細胞,天生能找到音樂的節拍,雖然家人也沒有刻意培養我,但那時候各種兒歌就會唱一大串了,並且有模有樣,成長中,我與音樂結了「緣」。
悠揚的聲音讓我愛上了箏
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學校隔壁有一家音樂教室,每天午睡時,悠揚的古箏聲總能飄進我的耳畔,伴隨我進入甜美的夢鄉,那美妙的旋律讓我對古箏有了濃厚的興趣。媽媽看我真心喜歡,就在市裡的一家古箏培訓班給我報名,開始了我的古箏學習之路。我學習古箏純粹是興趣,所以也沒有任何的壓力。古箏老師在教授樂曲外總會給我講一些民樂知識,讓我感受民樂的博大精深,我就更加喜歡古箏了,我在輕鬆自在中已經度過五年的古箏學習時光,每個星期學習一次,每天堅持練習2小時,到目前我拿到了古箏7級證書。我常常想:在宛若仙境的舞臺上,穿著飄然美麗的衣服,仿佛是仙女般的在舞臺上入神的彈奏古箏名曲,那將是何等的優雅。活潑的課堂讓我更加喜歡音樂
上小學後,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外,我最喜歡的就是音樂課了。我們的音樂課內容由唱歌、欣賞、編創活動三部分組成,活潑的音樂老師總會給我們營造輕鬆的音樂學習氛圍。我們的唱歌大多都採用了接唱的形式,老師前半句,我們後半句,學起來特別有意思。在唱歌課中,我學習到了很多適合我們、朗朗上口、好聽且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在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中我感受到了要愛護國旗並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學習《不再麻煩好媽媽》、《小烏鴉愛媽媽》中我感受到要愛自己的媽媽,幫助自己的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到家我就幫助媽媽打掃房間,擦桌子......,媽媽誇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心裡特別高興,同時更加喜歡音樂課了。欣賞課讓我欣賞了很多中外著名的樂曲,了解了一些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他們樂曲的創作背景。編創與活動是讓我們參與性最多的環節,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將歌曲改編歌詞,唱自己「寫」的歌,在《新疆是個好地方》中,唱會歌曲後,我們都迫不及待的想給歌曲換歌詞,誇誇河南,老師和我們一起編,最後比賽,看誰編的最好,音樂課堂始終是快樂的。老師還讓我們自製樂器,我在瓶子裡裝了沙子成了沙錘,把圓形月餅盒糊上紙,配兩根一樣的筆就成了鼓......。當我們都拿著自己製作的打擊樂器去配奏學過的歌曲時,十足的成就感溢滿心頭。
加入合唱隊讓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
三年級時我就加入了學校合唱隊,從剛進合唱隊到現在已有兩年了,在合唱隊中,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在合唱隊中,我知道了唱歌的方法,唱歌要用氣息,不要扯著嗓子很,腰部用力,從第一次登上合唱的舞臺到現在準備第二次登臺,老師與我們都在不懈的努力,在合唱隊中我更懂得了團結與協作,聲部間的配合與融合,我感受了音樂再次給予我的震撼,讓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
音樂催人奮進、洗滌心靈
音樂是催人奮發向上的。每當聽到那充滿雄壯、莊嚴、激昂、並激發炎黃子孫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義勇軍進行曲》——國歌時,我會感受到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人民高舉鐵拳和刀槍,與敵人進行鬥爭的英雄氣概和戰鬥意志,感受到在和平建設年代,那高亢嘹亮的聲音仍然提醒中華兒女要時刻有著迫切感和危機感,召喚著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的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向著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前進呢?音樂,像一種無形的啟示正在發芽,催人奮發向上,使人變的堅強,它將把中華五千年來的歷史酣暢的淋漓盡致。
音樂更能給我帶來心靈上的洗滌。當一代宗師貝多芬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勇敢的面對人生。當他創作出一部部經典名作《月光曲》、《命運》、《暴風雨奏鳴曲》......時,他戰勝了病魔,這就是音樂給他心靈命運的啟示。當張杰面臨著重重被污衊的挫折時,他沒有選擇氣餒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強的面對生活。當他寫出了一首首如潮水般湧動的歌曲《最美的太陽》、《仰望星空》、《消失》時,他已經戰勝了人生的挫折,這是他追逐音樂夢想的回報,這也是音樂給予他的心靈上的洗滌。同時這些音樂也洗滌了我的心靈。結語成長中我與音樂結了「緣」,有了音樂,我的生活變得快樂,我的心靈得到啟迪。當我憂愁的時候,當我疲憊的時候,只要聽到悠揚的樂曲響起,憂愁與疲憊瞬間便會消失,我的心便沉浸在歡樂、輕鬆和美妙之中。假如生活中沒有音樂,那就如花朵沒有色彩。音樂使我變得開朗、自信,它教我更加熱愛生活,催我奮發圖強、進取。音樂是神聖的,音樂是高尚的,人生沒有了音樂,就如同沒有了色香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將唱著歌,伴隨著音樂一路前行!
音樂的老師_1500字作文2
音樂課的一面之緣讓我瘋狂地迷上了這部電影,《ASongtoRemember(蕭邦傳記)》,回家後完整地看了一遍還意猶未盡。電影很舊很老,沒有很多的電腦特技,平鋪直敘,靠的是幾位老演員出色而自然的演技,華麗唯美如油畫的畫面,從蕭邦11歲開始講起,以那個時代特有的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蕭邦那短暫而富有激情的一生,像鋪上薄薄塵埃的花紋古樸的檀香盒子,很有韻味,重新開啟後更是馨香四溢。心靈的感觸讓我想寫點東西,看完之後總歸能留下點什麼,關於蕭邦,關於他的老師約瑟夫·艾爾斯內,關於李斯特,關於喬治·桑。
先從感觸最深的開始寫起吧。其實整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難忘,個人認為的影片靈魂人物,不是蕭邦,而是蕭邦的老師約瑟夫·艾爾斯內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音樂的導師,因為他領悟了音樂的真諦,自由,博愛。
《ASongtoRemember》與其說是記錄蕭邦的一生,不如說是蕭邦在這位偉大的音樂導師影響下的成長史,一段令人驚嘆的成長史。如果沒有這位老師,蕭邦估計也只是蕭邦,成為波蘭小鄉村中一位平凡的音樂教師,而不能成為波蘭的象徵。
當11歲的蕭邦面對被當成犯人押走的波蘭人民而滿眼噙淚時,愛國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頑強而脆弱,身為德國人的約瑟夫·艾爾斯內教授不但不向蕭邦的父母告發或視而不見,而是鄭重地告訴年幼的蕭邦:「Iamwithyou.(我和你是站在一起的)」。並且在那時,他就已經為這位天才的鋼琴家設計好了能達到他們共同理想——拯救波蘭人民的道路,那就是發揮蕭邦的音樂天分,使之成為波蘭的象徵,用音樂影響世界,讓世界認識波蘭。
為此,他選擇了藝術之都巴黎,因為那裡有著最好的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廳和出版社,把蕭邦推薦給了路易·皮耶,那個音樂廳和出版社的擁有者。於是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他在拿著11年前皮耶的回信來推薦蕭邦卻找到冷遇時,仍然堅持不懈,豪言壯語:「IinsistonLuipier!(我堅持要在路易·皮耶這出版!)」。那稍顯狂妄和滑稽可笑的姿態背後,其實是他那風雨無助的熱情與豪氣,而這都來源於他對他的學生的沒有絲毫懷疑的信心。看過這個影片的人都應該會留意到這個細節:當得到皮耶的認可和獨奏公演的機會後,教授似乎對此毫不留意而因為看到李斯特與蕭邦同奏《波羅奈舞曲》的場面激動地暈倒在地。難道那只是單純的得意與搞笑嗎?不。我認為那更多的是因為實現了心中多年夢想著的第一步——把蕭邦送到巴黎得到他人認可,激動和對自己學生無比自豪而暈倒。畢竟這第一步就走了整整11年!可以肯定的是,在他情不自禁地暈倒的那一刻,臉上一定帶著淚水和微笑。
在蕭邦第一次獨奏會前,教授帶著他去了一家名人集聚的餐館,用一種不被大多數人看好,誇張搞笑卻十分有效的方式,醜化了自己形象的同時,宣傳了蕭邦。並在那之前已經背著蕭邦走遍了巴黎的每一家報社、拜訪了幾乎每一位編輯和評論家,就是為了宣傳蕭邦的演出,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除了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蕭邦,為他鋪路,教授也是以寬大的胸懷包容著深愛著他的學生,不管他的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多麼讓他傷心,他始終像母雞似的,張開他堅定的羽翼維護著蕭邦,維護著波蘭。在蕭邦不顧他的反對,執意離開他去追隨他的愛情,跟著小說家喬治·桑到西班牙,一心一意在愛情的滋潤下搞創作而漸漸遺忘了波蘭的那些年,他的處境每況愈下,生活困苦,卻始終在寫給波蘭的蕭邦父母的信中為蕭邦解釋,在所有人的質疑中替蕭邦辯護。蕭邦一走了之後留下的所有的辛酸苦楚都自己扛著,即使無法聯繫蕭邦,也始終如一地相信蕭邦。在他毫無保留的愛和信任的影響下,蕭邦最終重新拾起了自幼埋葬在心中卻還未開枝散葉的愛國種子,用音樂為了波蘭的自由而不懈奮鬥,成就了他短暫而富有激情的一生,獲得了「愛國鋼琴詩人」的稱讚。
這位導師出身於德國,卻終其一生為了波蘭的自由而奮鬥,並影響著蕭邦。姑且不說他那不分國界的對自由與和平的熱愛和追求,在他身上,起碼是在這部傳記影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偉大人物所共有的品質:樂觀、自信、幽默、樸實、不畏權貴、忠實於音樂本身、對學生的寬容與慈愛、堅持正義、對自由的嚮往......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他那無法自控的熱情與激情,蕭邦那短暫而富有激情的一生與之緊密相連。這是一位可愛可敬的老人和導師,可以說,正是他在背後的默默奉獻成就了蕭邦。他是蕭邦的鋼琴老師,同時也是蕭邦的人生導師。
這是一位實在不應該被厚重的歷史長河湮沒的可歌可泣的音樂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