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芽摩芋種苗繁育方法
2024-03-26 08:43:05 2
專利名稱:珠芽摩芋種苗繁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植物珠芽魔芋(Amorphophallus bulbifer)種苗的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珠芽魔芋(Amorphophallus bulbifer),俗稱「紅魔芋」,為天南星科(Araceae)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的地下肥大塊莖,可作為保健和功能食品,並在工業和醫藥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尤為突出的是它的GM(葡甘露聚糖)含量大大超過白魔芋,且具有產量高、抗病性強和適應性廣等優點,值得重點開發。魔芋栽培用種量大,塊莖繁殖係數底;種子量少,變異大。隨著魔芋產業的發展,十分迫切需求優質魔芋種苗。現有技術中未見有珠芽魔芋組織培養和快繁成功的報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珠芽魔芋(Amorphophallusbulbifer)種苗的繁育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珠芽摩芋種苗繁育方法,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珠芽摩芋,先取珠芽魔芋的珠芽或葉片或葉柄或根或塊莖芽即嫩芽或鱗葉或塊莖切片,在MS或1/2MS或N6基本培養基中附加0-5mg.L-1的植物激素BA或Kt或植物激素組合BA+NAA或BA+IAA或Kt+NAA或Kt+IAA,蔗糖濃度3%,pH值=5.8,光照時間12h·d-1,光照強度1000-1500 lx,培養溫度為24±1℃下培養,然後將以上各外植體產生的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組織塊移入MS+BA 0.5+NAA0.2的培養基中繼續生長,形成不規則狀結構後切割繼代,再將試管芽叢轉入僅含生長素的1/2MS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20天後,將試管苗直接移入沒經特殊處理的基質中即可。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用本發明的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質內容,但本發明的內容不以實施例為限。
實施例1一、實驗材料與方法野外採集珠芽魔芋的珠芽,以及植物葉片、葉柄、根、塊莖芽(嫩芽)、鱗葉和塊莖切片。經用流水清洗乾淨後,用70%乙醇消毒數秒,再用0.2%HgCl2消毒10-30分鐘(具體時間依材料大小而定)。最後用無菌水清洗數次,直到把消毒劑殘餘物清除。試驗了基本培養基(MS、1/2MS、N6)、植物激素及組合(BA、Kt、BA+NAA、BA+IAA、Kt+NAA和Kt+IAA等)以及植物激素濃度(0-5mg.L-1)等對外植體誘導愈傷組織和分化不定芽的影響。蔗糖濃度3%,pH值=5.8,光照時間12h·d-1,光照強度1000-1500 lx,培養溫度為24±1℃。
二、實驗結果1芽的誘導與增殖1.1珠芽 珠芽魔芋的珠芽在合適培養基(1/2MS+BA 2mg·L-1(單位下同)+IAA0.2)上9d開始萌發(比土播提前170d)。珠芽大頭一端接觸培養基處裂開3-7片,呈菜花狀。24d產生叢芽,每個珠芽最多有13芽。開始芽由數片鱗葉包裹,繼而葉柄伸長,獨葉開展,98d可得到高約10cm的完整試管苗。隨著培養時間延長,整個珠芽愈傷組織化,並間有不定芽分布在上面。可切割繼代增殖率達50d/1∶3。
1.2莖尖 塊莖芽放在MS+BA 1.0+NAA0.1的培養基上,其切口處15d產生白黃色瘤狀愈傷組織,上布小褐色點狀物,42d產生不定芽,4芽左右/塊。增殖率為50d/1∶2。
1.3根切段 將根切段接種在MS+BA0.2+NAA2的培養基上,39d在塊莖切段上產生白色顆粒狀愈傷組織團,69d產生不定芽,2芽/段左右,3個月後統計約75%分化叢芽,無性系建成後50d增殖率為1∶2。
1.4鱗葉 鱗葉(即包裹嫩芽的鱗片)接種在MS+BA1+NAA0.2的培養基上,24d外植體愈傷組織化並長大,誘導率達100%,47d有50%分化叢芽,每塊10芽以上,增殖速度為50d/1∶4。
1.5葉片 將葉片切割為0.5-1cm2的小塊,接種在MS+BA 0.5+NAA0.1的培養基上,4d左右在近葉脈處產生愈傷組織,49d產生叢芽,約6芽/塊,誘導率達54%,分化率38.7%,增殖率50d/1∶3。
1.6葉柄 將葉柄切成長約0.8cm的小段接種在MS+BA0.3的培養基上,18d約78%的切段產生愈傷組織,一般在形態學的下端或兩頭長,但下端產生的愈傷組織更發達。39d分化不定芽,分化率為100%,每段數芽至10芽以上,增殖速度為30d/1∶4。
1.7塊莖切塊 將塊莖切塊接種在MS+Kt2+IAA0.2的培養基上,約20d塊莖切塊近培養基端及周邊長出黃褐色愈傷組織,並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帶愈傷組織的塊莖切塊長大,最後完全愈傷組織化,並在其表面分化出不定芽,呈散生狀,可切割繼代。
2類似塊莖狀物的誘導以上各外植體產生的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組織塊在MS+BA 0.5+NAA0.2的培養基上,可繼續長大,形成不規則狀類似塊莖狀結構,表皮淡綠色,內部白色,可切割繼代,其上芽可長高生根。
3生根和移植試管芽叢切成單芽條,放在僅含生長素的1/2MS培養基上,20d左右,芽條基部長根,生根率達95%左右,形成了完整試管苗。將帶類似塊莖狀物的(大小約為1cm2至2.5cm×1.5cm)試管苗,不經練苗,直接移入沒經特殊處理的基質中,成活率達100%,30d後可粗放管理。現已成功移出4批。
珠芽魔芋在自然界中為獨葉,組培過程中見到1株7葉的現象。鱗葉也有多達3-4片的。鱗葉在組培中作為外植體較容易成功。在組培後期,叢芽產生多時,以鱗葉作增殖對象,很少產生褐化現象,且材料獲得容易,這可作為繁殖試管苗的一條新途徑。鱗葉產生愈傷組織成顆粒狀,鏡檢呈分生細胞組織的胚性細胞,因此可以保證其遺傳性穩定。
珠芽魔芋因富含酚類物質,在培養過程中極易褐化,外材壞死。本發明通過改變植物激素組合為BA+NAA或BA+IAA,或降低BA+NAA的用量等,解決了這一問題。現有技術中未有珠芽魔芋組織培養和快繁成功的報導。根段培養成功在魔芋屬組培中也未見報導。本發明的實驗說明同一種植物的組織和器官所處部位不同,其對培養條件要求也不同。
權利要求
1.珠芽摩芋種苗繁育方法,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珠芽摩芋,其特徵在於取珠芽魔芋的珠芽或葉片或葉柄或根或塊莖芽即嫩芽或鱗葉或塊莖切片,在MS或1/2MS或N6基本培養基中附加0-5mg.L-1的植物激素BA或Kt或植物激素組合BA+NAA或BA+IAA或Kt+NAA或Kt+IAA,蔗糖濃度3%,pH值=5.8,光照時間12h·d-1,光照強度1000-1500lx,培養溫度為24±1℃下培養,將以上各外植體產生的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組織塊移入MS+BA 0.5+NAA0.2的培養基中繼續生長,形成不規則狀結構後切割繼代,然後將試管芽叢轉入僅含生長素的1/2MS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20天後,將試管苗直接移入沒經特殊處理的基質中即可。
全文摘要
一種珠芽摩芋種苗繁育方法,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珠芽摩芋,先取珠芽魔芋的珠芽或葉片或葉柄或根或塊莖芽即嫩芽或鱗葉或塊莖切片,在MS或1/2MS或N
文檔編號A01H4/00GK1596618SQ20041004072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17日
發明者龍春林, 程治英, 羅吉鳳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