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的製作方法
2024-03-26 15:30:05 1
本實用新型屬於乳化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
背景技術:
工廠生產乳化膠體的傳統方法是使用高速剪切攪拌機,將給予先按比例配置好的油相材料、水相材料和表面活性劑通過高速攪拌形成乳化膠體。
上述已有技術的主要缺點是生產設備複雜,能耗大,且製得的乳化油穩定性差,最主要的是其製備的過程中反應器中的溫度不能穩定,加料不便捷,從而導致制其穩定性差,不易長時間保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包括無極變速電機,所述無級變速電機下端通過聯軸器與攪拌器軸承轉動連接,所述攪拌器下端設有乳化反應器,所述乳化反應器上端左側固定有水相投料口,另一側固定有油相投料口,所述乳化反應器下端固定安裝有恆溫冷熱水套層,所述無極變速電機右端固定有攪拌杆升降器,所述攪拌杆升降器右端通過螺栓和螺絲與支撐架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架上端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無極變速電機通過導線與控制面板電性連接,所述支撐架右端固定有冷熱水儲水箱,所述冷熱水儲水箱左端固定安裝有抽水泵,所述冷熱水儲水箱上表面通過轉軸與儲水箱上蓋活動連接,所述冷熱水儲水箱底部設有冷熱控溫裝置。
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右端固定安裝有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且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通過藍牙與遠程計算機信號連接。
優選的,所述恆溫冷熱水套層下端固定有橡膠底座。
優選的,所述攪拌杆升降器右端安裝有氣缸,所述氣缸通過導線與控制面板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設置恆溫冷熱水套層使得乳化反應器中的溫度保持在恆定溫度,從而使得攪拌器對經乳化器上端的水相投料口和油相投料口進入的原料進行充分攪拌,再加上恆溫冷熱水套層底部的橡膠底座增加了保溫效果,通過冷熱控溫裝置可對恆溫冷熱水套層的穩定進行設定,在工作前根據原料的屬性進行恆溫設置;設控制面板可通過控制攪拌杆升降器對無極變速電機進行控制,攪拌器的轉速可通過無極變速電機進行控制,控制面板也通過抽水泵冷熱水儲水箱進行水量控制;控制面板也同樣可通過藍牙經遠程計算機進行控制。該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具有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安全高效等優點,可以普遍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無極變速電機、2攪拌器、3水相投料口、4乳化反應器、5恆溫冷熱水套層、6控制面板、7支撐架、8油相進料口、9儲水箱上蓋、10抽水泵、11冷熱水儲水箱、12冷熱控溫裝置、13攪拌杆升降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所示的一種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包括無極變速電機1,所述無級變速電機1下端通過聯軸器與攪拌器2軸承轉動連接,所述攪拌器2下端設有乳化反應器4,所述乳化反應器4上端左側固定有水相投料口3,另一側固定有油相投料口8,所述乳化反應器4下端固定安裝有恆溫冷熱水套層5,所述無極變速電機1右端固定有攪拌杆升降器13,所述攪拌杆升降器13右端通過螺栓和螺絲與支撐架7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架7上端安裝有控制面板6,所述無極變速電機1通過導線與控制面板6電性連接,所述支撐架7右端固定有冷熱水儲水箱11,所述冷熱水儲水箱11左端固定安裝有抽水泵10,所述冷熱水儲水箱11上表面通過轉軸與儲水箱上蓋9活動連接,所述冷熱水儲水箱11底部設有冷熱控溫裝置12,所述控制面板6右端固定安裝有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且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通過藍牙與遠程計算機信號連接,所述恆溫冷熱水套層5下端固定有橡膠底座,所述攪拌杆升降器13右端安裝有氣缸,所述氣缸通過導線與控制面板6電性連接。
工作原理:設置恆溫冷熱水套層5使得乳化反應器4中的溫度保持在恆定溫度,從而使得攪拌器2對經乳化器4上端的水相投料口3和油相投料口8進入的原料進行充分攪拌,再加上恆溫冷熱水套層5底部的橡膠底座增加了保溫效果,通過冷熱控溫裝置12可對恆溫冷熱水套層5的穩定進行設定,在工作前根據原料的屬性進行恆溫設置;設控制面板6可通過控制攪拌杆升降器13對無極變速電機1進行控制,攪拌器2的轉速可通過無極變速電機1進行控制,控制面板6也通過抽水泵10冷熱水儲水箱11進行水量控制;控制面板6也同樣可通過藍牙經遠程計算機進行控制。該便於進料的恆溫乳化器,具有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安全高效等優點,可以普遍推廣使用。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