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22 12:36:05
專利名稱:一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領域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檢測裝置,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混凝土碳化即中性化,是指空氣中的CO2氣體不斷地透過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毛細孔,擴散到混凝土內部與其中水化產物進行中和反應,生成碳酸鹽或其他物質,使混凝土孔溶液的PH值降低的過程。 碳化降低混凝土的鹼度,破壞鋼筋表面的鈍化膜,碳化深度達到鋼筋位置,使混凝土失去對鋼筋的保護作用,導致混凝土結構中鋼筋鏽蝕;同吋,碳化還會影響混凝土收縮、強度、結構、離子遷移等諸多性質。碳化是混凝土結構在大氣環境下發生耐久性破壞的首要因素,評價混凝土的碳化程度對預測一般大氣環境下鋼筋混凝土構築物的耐久性有重大意義。因此,對混凝土結構中的混凝土碳化必須進行測試和判斷,目前常用的混凝土碳化的判定方法有以下幾種:1、化學試劑法。利用不同化學試劑在不同pH值環境下的顏色變化,測出混凝土碳化深度。常用1%濃度的酚酞酒精溶液,以pH = 9為界線,已碳化區呈無色,未碳化區呈粉紅色。另有ー種彩虹指示劑(Rainbow indicator),根據反應的顏色判別不同的pH值(5 13),可測試完全碳化和部分碳化的深度。該方法間接反映混凝土的碳化程度,使用簡便、成本低,但精度不高、影響因素多,且不能確定混凝土中性化原因。2、熱分析方法。按一定升溫速度加熱混凝土吋,混凝土中的水化產物在不同溫度範圍內發生物理化學反應,造成混凝土重量的變化,並伴隨著吸熱與放熱現象。混凝土中的Ca( 0H) 2和CaCO3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如下熱分解反應:
權利要求1.ー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包括,精密數顯裝置(I)、傳感器(2)、雙連密封塞(3)、反應瓶(4)和試劑瓶(5),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精密數顯裝置(I)與傳感器(2)的一端通過電纜(22)相連接,傳感器(2)的另一端通過外螺紋(21)與雙連密封塞(3)的一端相連接,雙連密封塞(3)的另一端通過雙連密封塞內螺紋(31)與反應瓶(4)相連接,在反應瓶(4 )與雙連密封塞(3 )所形成的空腔內設置有試劑瓶(5 );所述的試劑瓶(5 )內設置有兩個獨立的腔體,分別為壓力腔(51)和溶劑腔(53),其中壓カ腔(51)與溶劑腔(53)相鄰的一端為封閉結構,另一端為套裝在雙連密封塞(3 )上的開ロ,且在其側壁上開有傳壓孔(52 ),溶劑腔(53 )的兩端封閉,在其側壁上開有注液孔(54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雙連密封塞(3)的上蓋上設置有ー個沿軸線向外延伸的和向內延伸的套筒(33),該套筒(33)向外延伸的一端設置的有一個帶有內螺紋的金屬件(32),該金屬件(32)與傳感器(2)的一端設置的外螺紋(21)相連接,同時該金屬件(32)在套筒(33)內的部分為收ロ結構,在其末端開有ー個壓カ孔(34);向內延伸的一端與壓カ腔(51)相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雙連密封塞(3)為硬質塑料整體加工成型,所述雙連密封塞的金屬件(32)上設置的的內螺紋為鋼質內螺紋,該金屬件(32)通過強カ膠粘接在套筒(33)內壁上。
4.如權利要求2-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傳感器(2) —端的外螺紋(21)與金屬件(32)的內螺紋之間纏繞有生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雙連密封塞(3)與反應瓶(4)之間設有橡膠墊(35)。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試劑瓶(5)的長度與反應瓶(4 )和雙連密封塞(3 )所形成的空腔長度相當。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壓孔(52)與注液孔(54)相對於試劑瓶(5)的中軸線成90度角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一種精密混凝土碳化測量裝置,包括,精密數顯裝置、傳感器、雙連密封塞、反應瓶和試劑瓶,所述的精密數顯裝置與傳感器相連接,傳感器與雙連密封塞的一端相連接,雙連密封塞的另一端與反應瓶相連接,在反應瓶與雙連密封塞所形成的空腔內設置有試劑瓶;所述的試劑瓶內設置有壓力腔和溶劑腔,其中壓力腔與溶劑腔相鄰的一端為封閉結構,另一端為套裝在雙連密封塞上的開口,且在其側壁上開有傳壓孔,溶劑腔的兩端封閉,側壁上開有注液孔。本實用新型能夠準確地測量出混凝土的CaCO3含量,對混凝土碳化狀況準確評價,且儀器結構簡便,便於攜帶和放置,測量的過程比較方便,所使用的試劑十分常見,試驗器材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G01N7/18GK202956322SQ20122068376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2日
發明者範宏, 王鵬剛, 趙鐵軍, 楊亞楠, 張鑫 申請人: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