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PVC木塑表面增硬複合共擠機頭的製作方法
2024-03-22 22:57:0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複合共擠機頭,特別涉及一種PVC木塑表面增硬複合共擠機頭。
背景技術:
PVC木塑複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s,WPC)是國內外近年蓬勃興起的一類新型複合材料,指利用聚氯乙烯,與木粉、稻殼、竹粉等植物纖維混合成新的木質材料,混配和造粒而製備的複合材料顆粒。再經擠壓、模壓、注射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藝,生產出的板材或型材。主要用於建材、家具、物流包裝等行業。木塑共擠是在基材上包覆一層共擠料,增強表面的物理性能和美觀性。木塑共擠技術都是由硬質PVC共擠演變而來,現有的技術中共擠層與木塑基材難融為一體,且易脫落、褪色,供料不均勻,導致模板之間出現溢料現象,甚至產生亮線,從而無法達到木塑較高的硬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PVC木塑表面增硬複合共擠機頭。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PVC木塑表面增硬複合共擠機頭,包括共擠機頭本體,所述共擠機頭本體的端部設置有口模一,所述口模一的底部設置有口模二,所述口模二的底部設置有口模三,所述口模三的底部設置有支架板,所述支架板的底部設置有過渡板,所述過渡板的底部設置有模體,所述口模三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口,所述口模一的內部設置有隔熱槽,所述隔熱槽的內壁設置有冷卻水孔,所述冷卻水孔的底部連接有冷卻水槽,所述口模二的內部設置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孔,所述進料孔的一側設置有緩衝臺,所述緩衝臺的一側設置有緩衝槽,所述緩衝槽的一側設置有共擠段,所 述共擠段的一側設置有型腔,所述口模二的另一側設置有共擠流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冷卻水槽與所述型腔之間的距離為6-8mm,寬度為6-1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共擠流道由主流道、分流道、緩衝臺、緩衝槽和共擠段組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分流道為半圓形,寬度為1mm-16mm,深度為0.2mm-12mm,拐角處為圓弧,所述緩衝臺為平面,深度為2mm~0.5mm;所述緩衝槽為半圓形,寬度為2mm~5mm,深度為1mm~3mm;所述共擠段為平面,寬度為3.5mm~8mm,深度為0.5mm~0.2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共擠流道採用漸變式流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PVC木塑發泡共擠機頭,可以使共擠層與木塑基材融為一體,不脫落,不易褪色採用漸變式的共擠流道,均衡壓力,使得供料均勻,模體之間無溢料現象,且共擠層厚度在0.3mm,且共擠層厚度均勻一致,無亮線;同時在口模一上面加工冷卻水道,下面加工隔熱槽,使產品出模前急速冷卻定型,以達到很高的表面硬度。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口模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口模一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口模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口模二的主視圖;
圖中:1、共擠機頭本體;2、口模一;3、口模二;4、口模三;5、支架板;6、過渡板;7、模體;8、進料口;9、隔熱槽;10、冷卻水孔;11、冷卻水槽;12、進料孔;13、緩衝臺;14、緩衝槽;15、共擠段;16、型腔;17、共擠流道;18、主流道;19、分流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PVC木塑表面增硬複合共擠機頭,包括共擠機頭本體1,共擠機頭本體1的端部設置有口模一2,口模一2的底部設置有口模二3,口模二3的底部設置有口模三4,口模三4的底部設置有支架板5,支架板5的底部設置有過渡板6,過渡板6的底部設置有模體7,口模三4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口8,口模一2的內部設置有隔熱槽9,隔熱槽9的內壁設置有冷卻水孔10,冷卻水孔10的底部連接有冷卻水槽11,口模二3的內部設置有主流道18,主流道18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孔12,進料孔12的一側設置有緩衝臺13,緩衝臺13的一側設置有緩衝槽14,緩衝槽14的一側設置有共擠段15,共擠段15的一側設置有型腔16,口模二3的另一側設置有共擠流道17。
進一步的,冷卻水槽11與型腔16之間的距離為6-8mm,寬度為6-10mm,使模板之間供料均勻。
共擠流道17由主流道18、分流道19、緩衝臺13、緩衝槽14、共擠段15組成,均衡壓力,便於擠壓成型。
分流道19為半圓形,寬度為1mm-16mm,深度為0.2mm-12mm,拐角處為圓弧,緩衝臺13為平面,深度為2mm~0.5mm;緩衝槽14為半圓形,寬度為2mm~5mm,深度為1mm~3mm;共擠段15為平面,寬度為3.5mm~8mm,深度為0.5mm~ 0.2mm,分流道19由寬變窄,由深變淺,延伸至共擠面的兩端,均衡壓力。
共擠流道17採用漸變式流道,由10mm向7.5mm漸變,由7.5mm向3.5mm漸變,由3.5mm向0.7mm漸變,壓力均衡,便於擠壓成型。
具體的,共擠機頭1由口模一2、口模二3、口模三4、支架板5、過渡板6和模體7組成,口模一2在加工完型腔16後,在反面銑深4mm的隔熱槽9,距型腔16的距離為15mm。四邊留6個平臺支撐,在口模一2正面銑加工冷卻水槽11,距型腔16的距離為6mm,寬6mm。然後用紫銅封死,防止漏水。再在側面鑽兩個孔,攻絲,安裝水管接頭,用做進水和出水。在口模三4上加工共擠進料口8,在口模三4材料厚度的中心上加工。共擠流道17在口模二3反面,以口模三4進料口8為中心加工流道,呈扇形。兩側八字形主流道由深變淺,拐角處為圓弧過渡。中間的三角形區域為緩衝平臺,深度1.5mm。與緩衝平臺相接的是緩衝槽,寬度5mm,深度2.5mm。靠近共擠型腔16面的就是共擠段15,平面寬度5mm,深度0.5mm。流道全部由加工中心編程,數控銑加工。加工完後再順便把口模二3上的螺絲孔鑽出來。其他各板的加工製作同普通發泡模具加工製作一樣其共擠進料咀在口模三中間,共擠流道17在口模二3背面。分流道19成扇形,形成共擠夾角,分流道19由寬變窄,由深變淺,延伸至共擠面的兩端。兩條分流道19形成的夾角部分是緩衝臺13,緩衝臺13向共擠面的內是緩衝槽14,最後靠近型腔16面的是共擠段15,共擠材料就能形成均衡壓力,能均勻的共擠在木塑發泡基材表面,以達到較高的表面硬度。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PVC木塑發泡共擠機頭,可以使共擠層與木塑基材融為一體,不脫落,不易褪色。採用漸變式的共擠流道17,均衡壓力,使得供料均勻,模體7之間無溢料現象,且共擠層厚度在0.3mm,且共擠層厚度均勻一致,無亮線;同時在口模一上面加工冷卻水道,下面加工隔熱槽,使產品出模前急速冷卻定型,以達到較高的表面硬度。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