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的殺蟲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4-03-04 01:05:15 1
專利名稱:一種含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的殺蟲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藥復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有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的殺蟲組合物。
背景技術:
稻飛蝨是為害我國南方及長江中下遊稻區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其中褐稻蝨和白背飛蝨為間歇性大發的害蟲,以成、若蟲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造成水稻植株黃枯、莖稈變軟或爛稈倒伏,褐稻蝨的為害最為嚴重,據統計僅2005年和2006年為害面積約2. 5億畝左右。一般水稻損失5 10%,大發生年水稻減產10 20%,部分重的田塊損失40 50%,甚至絕收。灰飛蝨為害主要是以成、若蟲通過吸食患有病毒病(如水稻條紋葉枯病) 植株的汁液後,成為帶毒體,它不但將病毒不斷傳給健康植株,還傳給它的後代,由後代繼續傳毒。小麥芽蟲對小麥的危害時間比較長,能從苗期一直延續到小麥成熟,前期主要是在葉片上,主要吸取葉片上的汁液,造成苗情不好,後期到穗部,主要是吸收營養。到了小麥灌漿期,蚜蟲也逐漸轉移到莖稈和麥穗上。它們用口器刺破小麥莖稈,吸取裡邊的汁液。本來在灌漿期,大量的養分會通過莖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籽粒裡去,蚜蟲這麼一破壞,就等於是把供給籽粒的養分給「截留」了,小麥養分供應不足,灌漿就會受影響。如果一株麥子上能同時有上千頭蚜蟲吸取汁液,小麥營養少了,灌漿速度就慢,產量就低。更嚴重的是,蚜蟲除了直接吸取小麥汁液,還容易弓I發葉枯病。毒死蜱,有觸殺、燻蒸和胃毒為主,殺蟲譜廣,擊倒力強,對鱗翅目幼蟲很有效。殘效期很短,殘留危險性極小,葉面噴霧一般殘效期2-3天;但該藥施入土中,其殘效期很長, 可達1-2個月。適合於防治地下害蟲,特別是防治花生、大豆、小麥的蠐螬、螻蛄有良好的效果。對為害花生、小麥、水稻、棉花、玉米、果樹、蔬菜、桑、茶等作物的多種鱗翅目害蟲的幼蟲也有良好作用效果,對蟲卵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也適於防治倉庫和衛生害蟲。氟啶蟲胺腈,為一種新型高效低毒廣譜性殺蟲劑,對蚜蟲、葉蟎、飛蝨、鱗翅目幼蟲、蠅類和鞘翅目等重要害蟲有很高的殺蟲活性,對作物無藥害。該藥劑可施於土壤,也可葉面噴霧。施於土壤能有效防治根葉甲、金針蟲和地老虎。葉面噴灑時,對小菜蛾、菜粉蝶、稻薊馬等均有較好防效。飛蝨、蚜蟲、木蝨、粉蚧等同翅目害蟲,以及薊馬等纓翅目害蟲都具有繁殖周期短、 繁殖量大、世代重疊明顯等特點,易於產生抗藥性。從對稻飛蝨和小麥芽蟲的防治效果上看,比較理想的藥劑應具有速效和持效性能,當前,生產上使用的藥劑有的持效性好,速效差,有的速效好,持效性差。持效與速效不能兼顧,防治效果不夠理想。經發明人研究發現將氟啶蟲胺腈與毒死蜱復配後能產生很好的增效作用,並且關於氟啶蟲胺腈與毒死蜱復配的相關報導尚未公開
發明內容
基於以上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農藥殺蟲組合物,該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以氟啶蟲胺腈(A)和毒死蜱(B)為有效成分進行混配,對飛蝨、蚜蟲、木蝨、粉蚧等同翅目害蟲,以及薊馬等纓翅目害蟲的防治有很好的增效作用。本發明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有效成分A與B的質量比例為10 40 40 10。本發明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經毒力測定實驗,有效成分A與B的質量比例優選為 16 24 24 16。所述本發明殺蟲組合物按照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製的劑型是乳油、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性粒劑和懸浮劑。所述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在製劑中的總質量含量為1 % -80 %,優選20 % -50 %。本發明殺蟲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可以減少有效成分用量,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並可用於抗性害蟲的治理。尤其適合於用於防治飛蝨、蚜蟲、粉蝨、葉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
具體實施例方式1.1供試藥劑93%氟啶蟲胺腈原藥、97%毒死蜱原藥,上述原藥均青島海利爾藥業集團提供。1.2試驗靶標水稻稻飛蝨[Nilaparvata lugens (stal)]從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新安村田間捕捉成蟲。將有稻芽的栽培盤放人養蟲籠內,固定,養蟲籠背面對光源。另將一接有從田間採回的成蟲的養蟲籠的玻璃門打開,使其門與門相對。輕輕振動籠子,將成蟲趕至有新稻芽的籠子中。產卵M或4 後再用同樣的方法將成蟲移去。將成蟲已產卵的稻芽在室溫27 四。C,光照12h的養蟲室內培養,保持稻芽不斷水。6-8d後,卵孵化。當稻芽被稻飛蝨吃死前,必須更換稻芽。換苗時,先將籠子輕輕倒置,使枯死的稻芽在上面,再將新的稻芽放進籠子。2d後,蟲子自動轉移至稻芽上,再取走乾枯的稻芽。1.3試驗步驟1.3. 1藥液配製先用丙酮溶解原藥,根據預備實驗的結果將適量的兩原藥配成5個不同配比,再用丙酮將各處理分別稀釋成5個系列濃度梯度待用。5個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不同配比有效成分之比分別為14 16 ;12 18 ;10 20 ;8 22 ;6 24)分別稀釋成5個系列濃度梯度待用。1.3. 2藥劑處理採用NY/T1 154. 1-2006推薦的點滴法進行測定。將微量點滴器用溶劑清洗,調節點滴器至備用狀態。用毛筆選取整齊一致的試蟲用CO2輕度麻醉後置於9cm培養皿中,接著用微量點滴器將藥劑逐頭點滴於試蟲的蟲體腹部,每頭點滴藥液0. 1L,以點滴0. IL含有相應丙酮的處理為對照。將點滴後的試蟲分別轉移至( 士2) °C、相對溼度為75%的培養室中正常培養。每處理4次重複,每重複試蟲20頭,每處理試蟲80頭。1.4調查時間處理後24h調查試蟲死亡情況(判斷供試蟲死亡標準是以針輕刺無自主反應),記錄總蟲數和死蟲數。1. 5數據統計與分析1. 5. 1計算方法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各處理的校正死亡率。並參照NY/T1 154. 7-2006採用孫雲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係數(CTC值)。若對照死亡率 20%,試驗需重做。1. 5. 2數據統計分析以藥劑濃度(mg/L)的對數值為自變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機率值為因變量Y,分別建立毒力回歸方程式,採用DPS軟體計算單劑及各配比混劑的LC5tl及其混劑共毒係數,比較增效情況。計算LC5tl按照孫雲沛方法計算共毒係數(CTC)。共毒係數CTC,計算公式如下 (以氟啶蟲胺腈為標準藥劑,其毒力指數為100)毒死蜱的毒力指數(Tl)=氟啶蟲胺腈的LC5tl/毒死蜱的LC5tlX 100M的實際毒力指數(ATI)=氟啶蟲胺腈的LC5Q/M的LC5tlX 100M的理論毒力指數(TTI)=氟啶蟲胺腈的TI XP氟啶蟲胺腈+毒死蜱的TI XP毒死蜱M 的共毒係數(CTC) = M 的 ATI/M 的 TTI X 100式中M為毒死蜱與氟啶蟲胺腈不同配比的混合物P毒死蜱為毒死蜱在混劑中所佔的比例P氟啶蟲胺腈為氟啶蟲胺腈在混劑中所佔的比例2. 1毒力測定結果2. 1毒力測定結果表1氟啶蟲胺腈、毒死蜱對稻飛蝨的室內測定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農藥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以氟啶蟲胺腈(A)與毒死蜱(B)為有效成分進行混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有效成分A與B的質量比例為 10 40 40 1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有效成分A與B的質量比例優選為 16 24 24 1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有效成分A和B在製劑中的總質量含量百分比為_8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有效成分A和B在製劑中的總質量含量百分比優選為20% -5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本發明殺蟲組合物按照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製的劑型是乳油、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性粒劑和懸浮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藥復配領域殺蟲組合物,其有效成分為氟啶蟲胺腈和辛硫磷毒死蜱,兩種有效成分的質量比例為10~40∶40~10,優選質量比例為16~24∶24~16,殺蟲組合物中有效成分總的質量百分含量為1%~80%,優選為20%-50%,其餘為農藥中允許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輔助成分,用已知的方法可製備成乳油、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性粒劑和懸浮劑。以氟啶蟲胺腈與辛硫磷毒死蜱為有效成分按一定比例復配後的殺蟲組合物對飛蝨、蚜蟲、粉蝨、葉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防治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文檔編號A01P7/04GK102440261SQ20101050777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8日
發明者任玉英, 梅春曉, 葛堯倫 申請人:青島奧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