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折彎調直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21:31: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機械領域,且特別涉及一種多功能折彎調直機。
背景技術:
多功能折彎調直機是一種能將折彎的鋼板或鋼筋調直的設備,是鋼筋加工的常用設備。多功能折彎調直機普遍採用單向液壓缸進行驅動調直。然而,現有的液壓缸中油路進入液壓缸體後只能沿一個方向進行循環,即只能驅動活塞向前運動;活塞的後退則需要手動洩油後才能實現,用戶使用非常不方便,作業效率非常低。
此外,為實現活塞的自動退回,目前市面上部分多功能折彎調直機採用雙向液壓油缸,這種折彎調直機不僅油路設計複雜且使用成本較高,同樣給用戶的使用帶來了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功能折彎調直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功能折彎調直機,包括轉換閥、液壓缸和調直組件。轉換閥包括殼體、轉換控制項、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殼體內具有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轉換控制項沿垂直於殼體的軸向設置在殼體內,轉換控制項上具有多個軸線與流體入口方向平行的通孔,在流向轉換時轉換控制項沿垂直於殼體的軸向移動。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分別連接在轉換控制項和液壓缸,形成流體循環。
當轉換控制項位於第一工位時,轉換控制項封堵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流體在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之間循環。
當轉換控制項位於第二工位時,轉換控制項從第一工位向殼體的一側移動,流體經轉換控制項上的通孔從流體入口流入第一連接管,再流入液壓缸的第一腔體內,液壓缸第二腔體內的流體從第二連接管和轉換控制項上的通孔流向流體出口,流體在液壓缸內形成第一個方向的循環。
當轉換控制項位於第三工位時,轉換控制項從第一工位向殼體的另一側移動,流體經轉換控制項上的通孔從流體入口流入第二連接管,再流入液壓缸的第二腔體內,液壓缸第一腔體內的流體從第一連接管和轉換控制項上的通孔流向流體出口,流體在液壓缸內形成第二個方向的循環。
液壓缸與轉換閥的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相連接,液壓缸包括活塞,活塞將液壓缸內的腔體分成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調直組件與液壓缸固定連接,調直組件包括調直部和固定調直部的支架,調直部與液壓缸內的活塞相連接。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轉換控制項上等間隔設有三個通孔,流體入口包括四個等直徑的流入支管,流體出口包括三個直徑與流入支管的直徑相等的流出支管,第一流入支管、第二流入支管和第一流出支管三者與第一通孔相對應設置,第一通孔的直徑大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但小於或等於兩個流出支管的直徑;
第三流入支管和第二流出支管與第二通孔相對應設置,第二通孔的直徑大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但小於或等於兩個流出支管的直徑;
第四流入支管與第三通孔相對應設置,第三通孔的直徑小於或等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
第一連接管包括第一連接支管和第二連接支管,第一連接支管和第二連接支管與第一通孔對應設置;第二連接管包括第三連接支管和第四連接支管,第三連接支管與第二連接孔對應設置,第四連接支管與第三連接孔對應設置;
轉換控制項在工位轉換時,轉換控制項向殼體一側或另一側移動的距離等於流入支管的直徑。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轉換控制項為圓柱杆狀。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轉換閥還包括設置在殼體上且驅動轉換控制項向殼體的一側或另一側移動的驅動件。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驅動件為設置在殼體上的旋轉蓋,旋轉蓋內具有對稱設置的兩條弧形軌道,兩條弧形軌道與轉換控制項的兩個端部相對。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驅動件的外表面具有多個防滑件。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旋轉蓋還包括與兩條弧形軌道對應設置的兩條加強筋。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調直部包括調直槽和加強肋,加強肋與液壓缸相對設置在調直槽的外側。
於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調直槽的兩個側壁為弧形側壁,調直槽的上部寬度小於底部的寬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折彎調直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通過在轉換閥內設置轉換控制項,轉換控制項可沿垂直於殼體的軸線方向移動來使得轉換控制項處於不同的工位。轉換控制項在不同的工位,其上的通孔與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之間的連通關係將發生改變。當轉換控制項處於第二工位時,流體經通孔和第一連接管流入液壓缸內的第一腔體,液壓缸的第二腔體內的流體經第二連接管和通孔流出,在液壓缸內實現流體在第一個方向上的循環,液壓缸內活塞向前運動。而當轉換控制項處於第三工位時,流體經通孔和第二連接管流入液壓缸內的第二腔體,液壓缸的第一腔體內的流體經第一連接管和通孔流出,在液壓缸內實現流體在第二個方向上的循環,液壓缸內活塞退回原位。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換閥只需改變轉換閥內的轉換控制項即可實現流體方向的改變,從而實現液壓缸內活塞的自動前進和後退。將其應用在折彎調直機上,無需改變之前油路設計,只需增加一個轉換閥即可,不僅極大方便了用戶的使用,同時也大大減小了成本。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折彎調直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圖1中轉換閥位於第一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所示為圖1中轉換閥位於第二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所示為圖1中轉換閥位於第三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所示為圖1中驅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折彎調直機包括轉換閥100、液壓缸200和調直組件300。轉換閥包括殼體1、轉換控制項2、第一連接管3和第二連接管4。殼體1內具有流體入口11和流體出口12。轉換控制項2沿垂直於殼體1的軸向設置在殼體1內,轉換控制項2上具有多個軸線與流體入口11方向平行的通孔,在流向轉換時轉換控制項2沿垂直於殼體1的軸向移動。第一連接管3和第二連接管4分別連接在轉換控制項2和液壓缸,形成流體循環。
具體而言,轉換控制項2上等間隔設有三個通孔,流體入口11包括四個等直徑的流入支管,流體出口12包括三個直徑與流入支管的直徑相等的流出支管,第一流入支管111、第二流入支管112和第一流出支管121三者與第一通孔21相對應設置,第一通孔21的直徑大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但小於或等於兩個流出支管的直徑。
第三流入支管113和第二流出支管112與第二通孔22相對應設置,第二通孔22的直徑大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但小於或等於兩個流出支管的直徑。第四流入支管114與第三通孔23相對應設置,第三通孔23的直徑小於或等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22的直徑等於兩個流出支管直徑,第三通孔23等於一個流出支管的直徑。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定。
第一連接管3包括第一連接支管31和第二連接支管32,第一連接支管31和第二連接支管32與第一通孔21對應設置;第二連接管4包括第三連接支管41和第四連接支管42,第三連接支管41與第二連接孔22對應設置,第四連接支管42與第三連接孔23對應設置。
如圖2所示,當轉換控制項2位於第一工位時,轉換控制項2封堵第一連接管3和第二連接管4,流體在流體入口11和流體出口12之間循環,不進入圖中右側的液壓缸,液壓缸不工作。
當轉換控制項向殼體1所在的一側移動(圖3中為向殼體的上方移動),轉換控制項2位於第二工位,移動的距離等於流入支管的直徑。此時的油路方向為:流體經轉換控制項2上的通孔從流體入口21流入第一連接管3,再流入為液壓缸的第一腔體內,液壓缸的第二腔體內的流體從第二連接管4和轉換控制項2上的通孔流向流體出口12。具體如下:
第一流入支管111和第二流入支管112與第一通孔21相對,第一連接支管31與第一通孔21的另一端相對,第二流出支管122和第三連接支管41設置在第二通孔22的兩側。該設置使得流體經第一流入支管111和第二流入支管112流入第一通孔21,後經第一連接支管31流入液壓缸的第一腔體200a內;液壓缸的第二腔體200b內存留的流體經第三連接支管41流入第二連接孔22,後經第二流出支管122流出,實現液壓缸內第一個方向的循環,此時液壓缸內的活塞向前運動。
相反的,當轉換控制項2向殼體1的另一側移動(圖4中向下移動),轉換控制項2位於第三工位,移動的距離等於流入支管的直徑。此時的油路方向為:流體經轉換控制項2上的通孔從流體入口21流入第二連接管4,再流入液壓缸的第二腔體內,液壓缸的第一腔體內的流體從第一連接管3和轉換控制項上的通孔流向流體出口12。具體如下:
第四流入支管114和第四連接支管42分別連通第三通孔23;第二連接支管31和第一流出支管121分別與第一通孔21聯通。該設置使得流體經第四流入支管114流入第三通孔23,後經第四連接支管42流入液壓缸的第二腔體200b內,液壓缸第一腔體200a內的流體經第二連接支管31、第一通孔21和第一流出支管121流出。實現液壓缸內第二個方向的循環,將活塞壓回初始位置,活塞後退。
於本實施例中,轉換控制項2為圓柱杆狀。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定。於其它實施例中,轉換控制項2可為方柱狀。
於本實施例中,轉換閥100還包括設置在殼體1上且驅動轉換控制項2向殼體1的一側或另一側移動的驅動件5。於本實施例中,驅動件5為設置在殼體1上的旋轉蓋,旋轉蓋內具有對稱設置兩條弧形軌道51,兩條弧形軌道51與轉換控制項2的兩個端部相對。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定。進一步的,驅動件5的外表面具有多個防滑件52。該設置極大方便了用戶切換轉換控制項的工位。
為具有更好的強度,於本實施例中,旋轉蓋還包括與兩條弧形軌道51對應設置的兩條加強筋53。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定。
本實施例還提供的折彎調直機中轉換閥100對油路進行切換。液壓缸200與轉換閥100的第一連接管3和第二連接管4相連接,液壓缸200包括活塞201,活塞201將液壓缸內的腔體分成第一腔體200a和第二腔體200b。調直組件300與液壓缸200固定連接,調直組件300包括調直部301和固定調直部301的支架302,調直部301與液壓缸內的活塞201相連接,活塞201驅動調直部301運動。
於本實施例中,調直部包括調直槽3011和加強肋3012,加強肋3012與液壓缸相對設置在調直槽3011的外側。
在實際使用中,用戶可將待調直的待加工件放置在調直槽3011,通過驅動件5將轉換閥100內的轉換控制項2轉動到第二工位上,液壓缸200內的活塞201向前運動,將待加工件上彎曲部分壓直。為對待加工件的限位且為在調直時設定一定的工作空間,設置調直槽3011的兩個側壁為弧形側壁,調直槽3011的上部寬度小於底部的寬度。加強肋3012的設置提高調直槽3011的強度,延長調直槽3011的使用壽命。當調直結束後,通過驅動件5將轉換控制項2從第二工位切換到第三工位,液壓缸的活塞201後退。
本實施例中,轉換閥為應用在液壓缸上的油路轉換閥。然而,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任何限定。於其它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換閥可用於其他流體,如水的流向轉換。
綜上所述,過在轉換閥內設置轉換控制項,轉換控制項可沿垂直於殼體的軸線方向移動來使得轉換控制項處於不同的工位。轉換控制項在不同的工位,其上的通孔與流體入口和流體出口之間的連通關係將發生改變。當轉換控制項處於第二工位時,流體經通孔和第一連接管流入液壓缸內的第一腔體,液壓缸的第二腔體內的流體經第二連接管和通孔流出,在液壓缸內實現流體在第一個方向上的循環,液壓缸內活塞向前運動。而當轉換控制項處於第三工位時,流體經通孔和第二連接管流入液壓缸內的第二腔體,液壓缸的第一腔體內的流體經第一連接管和通孔流出,在液壓缸內實現流體在第二個方向上的循環,液壓缸內活塞退回原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換閥只需改變轉換閥內的轉換控制項即可實現流體方向的改變,從而實現液壓缸內活塞的自動前進和後退。將其應用在折彎調直機上,無需改變之前油路設計,只需增加一個轉換閥即可,不僅極大方便了用戶的使用,同時也大大減小了成本。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由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要求保護的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