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支撐結構及工程機械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00:59:01
專利名稱:一種支撐結構及工程機械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支撐結構及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掘進機、起重機等工程機械在基礎建設施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懸臂式掘進機為例,是一種集切割、裝載、轉運等於一體的高效掘進設備,廣泛用於交通、隧道、採礦等領域,與大型掘進機相比,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適用於中、小型煤礦作業,提高機械化水平。掘進機等工程機械在工作時,由於產生的震動較大,可能會造成支撐不穩,易發生滑動,危及設備及人身安全,尤其是在上坡作業時,更容易發生這種不安全的狀況,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穩定支撐工程機械如掘進機的部件。在現有技術中,掘進機等工程機械的支撐結構大多採用後擺腿結構,這種支撐結構對於中小型工程機械是適合的。但對於大型工程機械如大功率掘進機,這種後擺腿的支撐結構會增加機身長度,並且由於大型機械的機身重,油缸粗,採用這種支撐結構也不易布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一種支撐結構及工程機械,所述支撐結構使工作時的支撐更穩定,不會增加工程機械的機身長度,並且結構簡單易於布置。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支撐結構,用於工程機械本體的支撐,包括用於與工程機械本體連接的支撐架;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鉸接,所述第一銷軸安裝於所述支撐架上;第一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連接;第二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腿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支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用於撐地的支撐件。優選的,所述第一銷軸通過卡板安裝於所述支撐架上。優選的,所述第一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二銷軸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與所述第一支腿連接;所述第二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四銷軸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銷軸與所述第二支腿連接。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工程機械本體,還包括用於支撐所述工程機械本體,設置於所述工程機械本體上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包括與所述工程機械本體連接的支撐架;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鉸接,所述第一銷軸安裝於所述支撐架上;第一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連接;第二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腿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支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用於撐地的支撐件。優選的,所述第一銷軸通過卡板安裝於所述支撐架上。優選的,所述第一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二銷軸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與所述第一支腿連接;所述第二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四銷軸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銷軸與所述第二支腿連接。本發明技術方案通過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第二支腿以及液壓油缸的設置, 使工作時的支撐更穩定,擺動幅度更大,提高離去角,並且通過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設置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後擺腿結構,不會增加工程機械的機身長度,並且結構簡單易於布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發明一種支撐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述支撐結構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參照圖1,在本發明一種支撐結構第一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架1、第一支腿2、第二支腿3、第一液壓油缸4和第二液壓油缸5。所述支撐架1用於與工程機械本體連接,從而使所述支撐結構能夠設置於工程機械本體上,用於所述工程機械在作業對所述工作機械進行支撐。所述工程機械本體通常包括控制系統、傳動系統、作業系統等用於實現工程機械功能的結構部件,以掘進機為例,其本體通常包括駕駛室、電機、掘進鑽頭等結構部件。所述支撐架1通常是由鋼筋等金屬加工形成的結構件。所述支撐結構通過所述支撐架1設置於工程機械本體底部的加強梁上。可以採用螺栓、焊接等固定方式將所述支撐架1固定於所述工程機械本體上。所述第一支腿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6鉸接,所述第一銷軸6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所述第一支腿2和所述第二支腿3通過銷軸橫向交叉設置,第一支腿2和第二支腿3之間可以採用鉸鏈方式交叉連接,從而使支腿的擺動幅度更大,提高離去角。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銷軸6可以通過卡板安裝於所述支撐架 1上。當然,所述第一銷軸6還可以通過其他的固定件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2和所述第二支腿3橫向交叉設置。 所述第一支腿2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運動平面通常與所述支撐架1的所在平面垂直,以便更好的完成對工程機械本體的支撐。另外,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2的運動平面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運動平面為同一個平面。所述第一液壓油缸4,一端通過第二銷軸7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8與所述第一支腿2連接。所述第二液壓油缸5,一端通過第四銷軸9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銷軸10與所述第二支腿3連接。所述第一支腿2由所述第一液壓油缸4提供運動的動力,所述第二支腿3由所述第二液壓油缸5提供運動的動力。當所述第一支腿2和所述第二支腿3在同一個運動平面內時,所述第一液壓油缸4和所述第二液壓油缸5也在同一平面內。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用於撐地的支撐件11。所述支撐件11可以是防滑爪或其他結構件,可以通過轉軸與支腿連接。本發明技術方案通過第一支腿2、第二支腿3以及液壓油缸的設置,使工作時的支撐更穩定,擺動幅度更大,提高離去角,並且通過第一支腿2和第二支腿3的設置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後擺腿結構,不會增加工程機械的機身長度,並且結構簡單易於布置。另外,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工程機械,所述工程機械包括工程機械本體,還包括用於支撐所述工程機械本體,設置於所述工程機械本體上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在前面各實施例部分已經進行了詳細描述,為了篇幅考慮,在此不再贅述,參照前面相關部分的描述即可。所述工程機械可以是掘進機、懸臂式掘進機、起重機等,本發明對此不進行限定。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支撐結構,用於工程機械本體的支撐,其特徵在於,包括用於與工程機械本體連接的支撐架(1);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 和第二支腿(3),所述第一支腿( 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6)鉸接,所述第一銷軸(6)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第一液壓油缸G),一端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 連接;第二液壓油缸(5),一端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與所述第二支腿C3)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腿(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用於撐地的支撐件(11)。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銷軸(6)通過卡板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二銷軸(7)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8)與所述第一支腿( 連接;所述第二液壓油缸(5)的一端通過第四銷軸(9)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銷軸(10)與所述第二支腿( 連接。
5.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工程機械本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用於支撐所述工程機械本體,設置於所述工程機械本體上的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包括與所述工程機械本體連接的支撐架(1);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 和第二支腿(3),所述第一支腿( 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6)鉸接,所述第一銷軸(6)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第一液壓油缸G),一端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 連接;第二液壓油缸(5),一端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腿C3)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腿(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3)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用於撐地的支撐件(11)。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銷軸(6)通過卡板安裝於所述支撐架(1)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液壓油缸的一端通過第二銷軸(7)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8)與所述第一支腿( 連接;所述第二液壓油缸(5)的一端通過第四銷軸(9)與所述支撐架(1)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五銷軸(10)與所述第二支腿( 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支撐結構及工程機械。所述支撐結構包括用於與工程機械本體連接的支撐架;橫向交叉設置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通過第一銷軸鉸接,所述第一銷軸安裝於所述支撐架上;第一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連接;第二液壓油缸,一端與所述支撐架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腿連接。所述支撐結構使工作時的支撐更穩定,不會增加工程機械的機身長度,並且結構簡單易於布置。
文檔編號E21D9/04GK102501835SQ2011103177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明者劉文群, 王革, 田剛 申請人: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