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糧節糧徵文900字
2024-11-24 09:47:10
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節約糧食是我們的義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糧節糧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愛糧節糧
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了一粒米,不管多麼髒,多麼碎,我想,你也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吃掉這粒寶貝!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沒有了食物,那將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珍惜糧食呢?
我們生活在和諧的社會裡,每天能吃到各種各樣可口的飯菜,大魚大肉成為家常便飯,於是剩飯、挑食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一回吃早餐,媽媽親手做了香噴噴的餅,但因為沒有肉食,所以我就把餅推到一邊,賭氣說:「我已經飽了!」後來,我從爺爺那裡聽說,說在他們那個年代,能吃頓飽飯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尤其是1960年自然災害,人們只能吃地瓜蔓、玉米杆,甚至是榆樹葉……來充飢,這些都是我們今天的小朋友難以想像的。
有人可能還不知道,現在全世界有近8億人口是整天挨餓的,這幾乎快有我們一個大中國的人口了!我曾親眼在電視上看過鬧饑荒的索馬利亞,那裡的人們餓得皮包骨頭,就象一具具包著人皮的骷髏。他們的眼裡流露出驚慌,充滿著對食物的渴望。還有我們的鄰邦朝鮮,經常遭到颱風與暴雨的襲擊,糧食顆粒無收,成年人一天只能分到200克糧食,很難想像他們是怎樣度過一日又一日的。
如今,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很注重節約糧食,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同時還確定了「節糧周」來倡導大家節約糧食。節約成為大家共同的責任。我們從小就背過《憫農》這首詩,但卻很少親身體會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辛苦。袁隆平爺爺研究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大問題,同時也讓我明白: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我也要好好學習,長大用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愛惜每一粒糧食,不挑食,不浪費,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節約無小事!
第二篇:愛糧節糧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我們不僅每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且長輩們還變著法子翻花樣地給我們搭配夥食:麵包、雞蛋、紅燒肉、肯德基、自助餐……從中可見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但這同時也導致了我們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養成了隨意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大家吃飯時,有沒有想過這誘人的糧食從哪裡來呢?
古人有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合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它的深刻含義呢?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
記得有一次我吃飯的時候,感覺沒食慾,就剩了半碗飯,媽媽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煩地說:「媽,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在講勤儉節約!」媽媽聽了這句話立刻就生氣了,說道:「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家裡的收入高低,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的習慣。」
我聽了媽媽的話,無論剩下多少的飯也要吃了,絕不能浪費。媽媽還告訴我,現在全球許多餐飲業都提出了「光碟行動」的口號,這說明了浪費糧食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是啊,全球有五十億人口,我國就有十三億多的人口。假如一人一天一碗飯來計算,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億碗飯,但是農村裡的田地正在急劇地減少,一片片農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那麼一天就可以節約五十億粒糧食,這些糧食足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飢餓之苦。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計算,全世界每5秒就有一名兒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而十三億中國人每日白白倒掉的糧食飯菜一年累計下來足可以養活兩億人。這個數字的確是相當驚人的!
我們再來看一粒糧食的不平凡經歷。首先,農民在播種之前要經過除草、耕田、施肥、選種等工序。播下種子之後,從發芽到成熟期間,一直伴隨著一遍遍的除草、殺蟲、施肥,農民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揮灑著一把把的汗水,侍弄著五穀雜糧長葉、開花,直至顆粒飽滿變成金黃。農民還要頂著驕陽收割、脫粒、晾曬,歷經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糧倉。之後,再經過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工序,最終成為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七斤四兩水」,我們又怎麼能忍心浪費糧食呢?浪費糧食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呀!
糧食是可貴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做一名愛惜糧食的小衛士!
第三篇:愛糧節糧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很高。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產糧食的一個大國,經濟總量也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國仍然還有1億多貧困人口,還有幾千萬個城市的底保人口以及眾多的其他困難群眾不能吃上一頓飽飯。這些大多數都是由於我們鋪張浪費所導致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所描繪的是農民伯伯們不畏酷暑,在炎炎夏日下辛勤的耕耘,汗水灑在土地上滋潤著禾苗成長。同時也告訴我們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要學會珍惜,但是社會發展加快,人們也就開始鋪張浪費,比如:有的人為了好面子,兩個人點上一大桌子的菜,吃又沒吃多少,最後這些剩菜就全部浪費掉了。有些家長從小慣孩子,不惜在餐館點上一大桌子的菜,直到孩子吃上滿意的菜,而其他的都被浪費掉,以上的例子都是我們不珍惜糧食的典範,要知道,正當我們在飯館裡擺上一桌子飯菜,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那些缺糧地區的大人,小孩,老人正頂著飢餓存活,如果我們能少點一些菜,少浪費一些飯菜,那麼就能讓缺糧地區的人們多吃上幾口米飯,享受這片刻的溫飽。
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在學校,每天看著同學將碗中的飯菜倒進桶子裡是司空見慣的一幕,只能說現在90、00後的我們沒有嘗過苦,每一天都是在家長的庇護之下長大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節約什麼是珍惜,只知道我要吃好的穿好的。
所以不管說再多關於我們要怎樣節約糧食,對於他們,也就只是對牛彈琴罷了。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節約意識逐漸淡化,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奢侈程度及消費過度已居世界前例,要知道儘管我們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所以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要屏蔽這種不良的社會風俗,樹立一個節約糧食,不鋪張浪費的觀念。
習近平主席曾在1月22日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說:「……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些都是要告誡我們應該要養成節約糧食,浪費可恥的觀念。
愛糧節糧,是我們每個社會公民所需要養成的一個習慣,也是促使中國近一步發展的動力,所以讓我們恢復和繼續發揚節約糧食的優良傳統,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