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冬季雷筍高產種植方法與流程
2024-04-10 02:13:05 2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雷筍種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冬季雷筍高產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雷竹是我國一種優良筍用竹種,主要生長於浙江及長三角地區,具有出筍早、筍期長、筍味美,適應性強等特點,素有「筍用竹之王」的美稱,具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商品價值。在所有的雷筍品種中,雷竹出筍最早,一般在三、四月份,即在清明節前後,即可培養出時令的雷雷筍供人們食用,此時,由於雷雷筍上市集中、產量大,市場供大於求,經濟效益較低。
目前,在西南地區,由於氣候原因,冬季新鮮雷筍更是一片空白,市場需求巨大。因此,找到一種適合西南地區氣候,並且可提前上市的雷筍種植方法,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以及推廣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法簡單,成本低廉,採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覆蓋保溫種植,可有力解決冬季雷筍的生長速度慢,雷筍出筍周期長,經濟效益低的雷筍種植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冬季雷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在11月進行雷竹種植,並進行科學管理;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12月至次年3月進行雷筍採挖。
所述稻糠或類似物具有優越的保溫、保溼、保肥作用,本發明方法利用稻糠或類似物特點用於西南地區冬季雷筍的種植,有力的解決了冬季雷筍在西南地區生長的溫度要求。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可形成雷筍生長最優溫度環境,從而提高雷筍生長速度,縮短雷筍出筍周期,增加種植效益。稻糠或類似物需一年更換一次,以確保其保溫效果,當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後,可延長稻糠或類似物使用周期至7~9年,從而可降低種植成本和勞動量。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在11月進行雷竹種植,並進行科學管理步驟的具體實現如下:
在11月,選取高度為1.2~1.5m,直徑為8~12cm,生長力強的雷筍母竹進行種植,每株用1~1.5kg有機餅肥進行澆灌。
進一步,所述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步驟的具體實現如下:
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覆蓋厚度為0.3~1m,本發明優選0.5m,該厚度保溫效果佳,並可降低稻糠或類似物的浪費使用,但不僅限於此。
進一步,所述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步驟的具體實現如下:
在稻糠或類似物厚度的3/1~2/1位置,間距雷筍母竹10~30cm位置成矩形網狀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控制溫度為25~28℃,本發明採用矩形網狀鋪設電纜管,控溫快速、穩定、效果最佳,但根據成本控制等其他因素,不僅限於此。
進一步,所述12月至次年3月進行雷筍採挖步驟的具體實現如下:12月至次年3月,將長出稻糠或類似物表面5~15cm的雷筍進行採挖,本發明採用稻糠覆蓋,可以使雷筍較長時間在適宜環境中生長,從而可避免雷筍被外界光線、溫度等因素影響,使雷筍纖維增多,導致雷筍變硬、變綠,從而降低雷筍口感的不利影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方法簡單、成本低廉、無汙染;2.生長速度快,出筍周期短,口感好;3.適合西南地區推廣種植,經濟效益更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發明,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範圍。
一種冬季雷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11月進行雷竹種植,並進行科學管理;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12月至次年3月進行雷筍採挖。
所述稻糠或類似物具有優越的保溫、保溼、保肥作用,本發明方法利用稻糠或類似物特點用於西南地區冬季雷筍的種植,有力的解決了冬季雷筍在西南地區生長的溫度要求。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可形成雷筍生長最優溫度環境,從而提高雷筍生長速度,縮短雷筍出筍周期,增加種植效益。稻糠或類似物需一年更換一次,以確保其保溫效果,當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後,可延長稻糠或類似物使用周期至7~9年,從而可降低種植成本和勞動量。
實施例1:在11月,選取高度為1.2~1.5m,直徑為8~12cm,生長力強的雷筍母竹進行種植,每株用1~1.5kg有機餅肥進行澆灌。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覆蓋厚度為0.3m。在稻糠或類似物厚度的3/1~2/1位置,間距雷筍母竹10cm位置成矩形網狀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控制溫度為25~28℃,12月至次年3月,將長出稻糠或類似物表面5~15cm的雷筍進行採挖。
實施例2:在11月,選取高度為1.2~1.5m,直徑為8~12cm,生長力強的雷筍母竹進行種植,每株用1~1.5kg有機餅肥進行澆灌。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覆蓋厚度為0.5m。在稻糠或類似物厚度的3/1~2/1位置,間距雷筍母竹20cm位置成矩形網狀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控制溫度為25~28℃,12月至次年3月,將長出稻糠或類似物表面5~15cm的雷筍進行採挖。
實施例3:在11月,選取高度為1.2~1.5m,直徑為8~12cm,生長力強的雷筍母竹進行種植,每株用1~1.5kg有機餅肥進行澆灌。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覆蓋厚度為1m。在稻糠或類似物厚度的3/1~2/1位置,間距雷筍母竹30cm位置成矩形網狀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控制溫度為25~28℃,12月至次年3月,將長出稻糠或類似物表面5~15cm的雷筍進行採挖。
通過表1對比發現,本發明種植方法較一般雷筍種植方法具有更顯著的優點,其中表現為:種植時間早,出筍時間快,採挖時間更長,產量是一般種植方法的2~3倍,上市價格高,具有更好的種植經濟效益以及推廣意義。
表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冬季雷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11月進行雷竹種植,並進行科學管理;待雷竹豐林,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平整覆蓋;在稻糠或類似物中鋪設電纜管,並採用智能設備進行溫度控制;12月至次年3月進行雷筍採挖。本發明方法簡單,成本低廉,採用稻糠或類似物進行覆蓋保溫種植,有力的提升了冬季雷筍的生長速度,縮短了雷筍的出筍周期,填補西南地區冬季無新鮮雷筍的市場空白,從而較大提高了冬季種植雷筍的經濟效益。
技術研發人員:夏福川;藍興廣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重慶辰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5.06
技術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