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與流程
2024-04-10 05:28:05 2
本發明涉及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抗風型甘蔗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甘蔗,(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甘蔗屬,多年生高大實心草本。根狀莖粗壯發達。稈高3-5(-6)米。中國臺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南方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甘蔗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的地方。甘蔗是溫帶和熱帶農作物,是製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能源替代品。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產甘蔗,最大的甘蔗生產國是巴西、印度和中國。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物質,主要用於製糖,表皮一般為紫黑色和黃綠色兩種常見顏色,也有紅色和褐色,但比較少見。
甘蔗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熱帶和亞熱帶草本植物,屬C4作物。甘圓柱形莖直立、分櫱、叢生、有節,節上有芽;節間實心,外被有蠟粉,有紫、紅或黃綠色等;葉子叢生,葉片有肥厚白色的中脈;大型圓錐花序頂生,小穗基部有銀色長毛,長圓形或卵圓形穎果細小。甘蔗是多年生高大實心草本。根狀莖粗壯發達。稈高3-5(-6)米。直徑2-4(-5)釐米,具20-40節,下部節間較短而粗大,被白粉。葉鞘長於其節間,除鞘口具柔毛外餘無毛;葉舌極短,生纖毛,葉片長達1米,寬4-6釐米,無毛,中脈粗壯,白色,邊緣具鋸齒狀粗糙。圓錐花序大型,長50釐米左右,主軸除節具毛外餘無毛,在花序以下部分不具絲狀柔毛;總狀花序多數輪生,稠密;總狀花序軸節間與小穗柄無毛;小穗線狀長圓形,長3.5-4毫米;基盤具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柔毛;第一穎脊間無脈,不具柔毛,頂端尖,邊緣膜質;第二穎具3脈,中脈成脊,粗糙,無毛或具纖毛;第一外稃膜質,與穎近等長,無毛;第二外稃微小,無芒或退化;第二內稃披針形;鱗被無毛。
甘蔗是製糖的主要原料,世界是90%以上的糖為甘蔗原料糖。由於甘蔗糖的大量需求,甘蔗種植和產量都要相應提高,高產甘蔗種植成為種植戶的追求目標。甘蔗種植的高產體現在長高和長粗,但長高和長粗都同時進行,其抗風性較差,遇強暴風一吹,紛紛倒地,就成大量的減產和收割的艱難。
技術實現要素:
種植抗風型甘蔗技術成為種植甘蔗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傳統的整地、施基肥、 播種、中耕管理已經不能應對強風暴雨的襲擊。為此本人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發明了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不但在珠距和行距、施肥都要有嚴格的要求,任何一種甘蔗都通過此方法都能提高其抗風能力。
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解決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一,一般性耕整土地,開溝7~10釐米,平行溝距(行距)80~90釐米,種莖間距10~15釐米,於每種莖間隙施入複合肥20~30克後回覆土恢復平整;二,芽體出土後,以大部分芽體高於80釐米後開始施肥培土,應於靠近根部施入磷酸鈣50~60公斤/畝、尿素25~30公斤/畝、氯化鉀15~20公斤/畝,於中間開溝兩邊覆蓋根部和肥料,溝深與壟高差距40~50/釐米;三,株高1.5~2米,採用甘蔗枯葉剝除機進行大部分的枯葉剝除,目的在於保持通風以降低溫度,有利於上部新生葉的伸展生長,為增粗莖幹提供充足的光合作用,增強莖幹的抵抗力;四,追肥應在培土後90~100日並且土地水分充足時進行,如果土地長期乾旱不應追肥,追肥時於壟溝中間表面均勻施撒複合肥50~60公斤/畝,氯化鉀10~15公斤/畝,根部施生石灰60~70公斤/畝、根部施氯化鈉25~30公斤/畝;五,有條件的農戶可進行第二次枯葉剝除,使用甘蔗枯葉剝除機第二次剝除枯葉應在間距第一次剝除枯葉100~150天後進行,可促使莖幹更加粗壯有力。
種植甘蔗過程中對於出現的病蟲害,可以進行一般性病蟲害處理,如地下施放硫磷地蟲藥,但施地蟲藥放不應與追肥同時進行。
甘蔗根部施用生石灰有利於甘蔗生長過程中出現的根腐病、黃葉病等細菌性病害,還有利於增強甘蔗的抗酸雨能力。
甘蔗地在乾旱過程中,土地的水分含量較少,追加肥料會引起微量水分中含有的肥料化學物質濃度過高,對根須造成腐蝕傷害,甚至造成枯萎。
對生長過程中的甘蔗,可使用手持式枯葉扒除機進和枯葉剝除,有人工條件的也可以人手工剝除枯葉,有利於甘蔗的生長粗壯抗風。
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採取適當的種莖間距和行距種植,有利於甘蔗生長的粗壯與密度相適應;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採取土地水分充足時追肥,並且追肥配比科學,有利甘蔗生長粗壯抗風;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建議定期進行機械枯葉剝除,甘蔗生長更粗壯,更抗倒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抗風型甘蔗的種植方法是按下面的種植步驟和方法實施進行:一,一般性耕整土地,開溝7~10釐米,平行溝距(行距)80~90釐米,種莖間距10~15釐米,於每種莖間隙施入複合肥20~30克後回覆土恢復平整;二,芽體出土後,以大部分芽體高於80釐米後開始施肥培土,應於靠近根部施入磷酸鈣50~60公斤/畝、尿素25~30公斤/畝、氯化鉀15~20公斤/畝,於中間開溝兩邊覆蓋根部和肥料,溝深與壟高差距40~50/釐米;三,株高1.5~2米,採用甘蔗枯葉剝除機進行大部分的枯葉剝除,目的在於保持通風以降低溫度,有利於上部新生葉的伸展生長,為增粗莖幹提供充足的光合作用,增強莖幹的抵抗力;四,追肥應在培土後90~100日並且土地水分充足時進行,如果土地長期乾旱不應追肥,追肥時於壟溝中間表面均勻施撒複合肥50~60公斤/畝,氯化鉀10~15公斤/畝,根部施生石灰60~70公斤/畝、根部施氯化鈉25~30公斤/畝;五,有條件的農戶可進行第二次枯葉剝除,使用甘蔗枯葉剝除機第二次剝除枯葉應在間距第一次剝除枯葉100~150天後進行,可促使莖幹更加粗壯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