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綏中國棘龍是如何被發現的 扶綏中國上龍實際為棘龍
2024-04-18 10:01:07 1
扶綏中國棘龍的命名過程十分漫長且艱難,在更多的牙齒化石被發現之前,扶綏中國棘龍一直被稱為扶綏中國上龍。事實上,早在1975年,在我國廣西扶綏就已經發現棘龍的牙齒化石。但由於當時發現的牙齒化石並不完整,因此將其草草歸類為蛇頸龍的牙齒。直到2008年,我國發現了更多扶綏中國棘龍的化石,從而幫助扶綏中國上龍更名為扶綏中國棘龍。
一、扶綏中國上龍實際為棘龍
考古學家們在廣西扶綏於1975年發現了棘龍的牙齒化石,但由於可供查證的化石證據並不多,考古學家們便將這些化石認為是上龍科恐龍的化石,並且就這些化石的特徵,還原了扶綏中國上龍的外貌形態,而這些外貌形態與棘龍極為相近。通過對化石的結構及比例進行分析,考古學家們認為該類恐龍的背部有著極長的一條長棘,這是由於其內部脊椎骨的神經棘蔓延至皮膚表面而得。
這根神經棘最長可達一米七,而神經棘有一定高度,並且與恐龍背部的皮膚相連結,由此形成一個類似於船帆狀的物體。另外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神經棘並未蔓延至體外,而是神經棘本身就長有一定弧度,恐龍的肌肉以及皮膚表面將其覆蓋,人們在視覺上觀察到的帆狀物,實際上就是這類恐龍的脊背。
考古學家們經過分析後認為,這類恐龍後背所長的帆狀物,無論是其脊背也好,還是神經棘的蔓延也好,對於棘龍的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帆狀物能夠調節棘龍身體的體溫,幫助其在不同的環境適應不同的溫度條件,同時還能夠幫助其求偶。同時在棘龍尋求獵物時,這個帆狀物還可以幫其起到吸引獵物的作用。
二、扶綏中國上龍改為扶綏中國棘龍
在2008年和2011年,相繼出土了許多新的該類恐龍的牙齒化石。經過多國的考古學家以及生物學家對這些牙齒化石的具體分析,人們最終確認了所謂的扶綏中國上龍實際上並不是上龍科,而是棘龍。最終,扶綏中國上龍被正名為扶綏中國棘龍,棘龍科由此迎來了一項新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