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考
2024-02-27 06:51:16 2
白熾燈潔白的燈光鋪灑在桌面上,我呆呆的看這燈,仿佛看出了一絲幽暗,這幽暗似乎來自於那早已被被我們廢棄的煤油燈。遙想愛迪生當年發明電燈的時候,遭到過多少人的不解與質疑;貝爾在發明電話之時,外界的嘲笑聲此起彼伏,他們認為貝爾這個外行發明的東西不如郵局送信方便。而如今,電燈電話卻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器……
跨時代的科學研究往往如此,總會遭到人們的不解甚至是白眼。跨時代的科學要就成果和思想就如同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儘管有著別人的嘲諷,而其中的滋味自己自然了解。就如同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說「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新科技終會有被人們所認同,在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天。
科學的進步,往往推動著人文的進步與改革。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的日心說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如同石破天驚一般,引起巨大反省和宗教危機。宗教最初由抵抗,也變為順應。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人文為何?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最先進的部分。不同的人文產生不同的生活——在希臘的商品經濟形成了原始民主;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形成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封建思想與中央集權。不同的制度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
生活是科學靈感的來源。生活方式決定了科學的發展方向。在農耕生活的中國,曲轅犁、筒車的出現不足為奇,而卻不會有人研究井底的回聲是怎麼回事;而在勞動力匱乏的英國,出現珍妮紡紗機也是理所應當,因為這樣可以獲取更多勞動力,使得資本可以成倍增加。
由此可見,科學、人文、生活並非特立獨行而是互相促進影響。
尤肯達修女的關心並不是鼠目寸光,她出於一種向善的理性。知善者必能行善,她會做她認為善的事。施圖林格博士也並非見死不救,他處於對未來全人類的考慮。就像電燈、電話和顯微鏡的發明一樣,現如今,沒人會清楚知道探索火星的數十億的花費會帶來什麼。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所帶來的益處將再次改寫生活方式,讓世人為之震撼。
然而,人文、科學、生活就如同扭在一起的三根繩子,相互纏繞而進,牽一髮必將動全身。就像蝴蝶輕輕扇一下翅膀,可能會引起氣候的改變。對任何一種元素的過分關注或過分冷漠,勢必會影響歷史進程,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的崩塌。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蘇聯不就是如此嗎!冷戰的軍備競賽使得整個蘇聯過分關注科技發展,從而忽視了人民的生活。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如何?加加林第一個上太空又如何?底層人民照樣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我沒有看出科技對他們發展的好處。相反,使得蘇聯國庫空虛。再加上各種錯誤的政治方案出臺,使得整個人民都絕望了,國民恐懼並仇恨這個「偉大領袖」。最終,蘇聯也就變成了人民痛苦的回憶。
我想,中國是否也應該注意下三者的關係呢?歌德說過「不能汲取三千年歷史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中國也該吸取蘇聯的教訓,不要讓山村的孩子們坐在最差的教室沒吃著沒有營養的飯,而卻不斷地發射各種衛星火箭。看看他們透著期望的純真眼神,我想,中國是否可以放慢一下科技前進的腳步?
人文、科學、生活需要平衡,而不是任何一方面的急功近利。三者應該保持中庸之道,相輔相成。羅馬並非一日建成,根基的穩固也是相當重要。在保證三者共同發展的同時,穩中求進,使它們共同交織出一個五彩斑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