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的製作方法
2024-02-22 18:12:15 1
專利名稱: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適用於汽輪機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
汽輪機內部靜止部件和轉動部件間有一定的徑向間隙,為防止大量蒸汽從此間隙處漏出,減少洩漏損失,往往裝有轉軸汽封,隔板汽封或葉頂汽封等各類汽封裝置。
目前的自動啟閉汽封裝置,如
圖1所示,均是由汽封套1、弧塊2、彈簧3組成,弧塊2安裝在汽封套1內形成汽封環,彈簧3置於弧塊2的兩側端面間的彈簧孔13內,弧塊2上有汽封齒7,汽封齒7的齒尖與轉軸11之間形成密封間隙S1;利用蒸汽力與彈簧力相平衡的原理,自動控制汽封的開啟閉合。參見圖2、3,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2,分為頂部5、頸部6和汽封齒7三部分,弧塊2進汽側上開有進汽通道12,在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8和出汽側外弧面9上的兩端各有一個小凸面10,四個小凸面10所處位置的設置,加大了加工難度,由於每一弧塊都需加工四個小凸面,增加了加工工作量,小凸面在運行中易磨損,不適於我國目前的國情使用。
另外,已有用於汽輪機上的多級串聯自動啟閉汽封裝置,採用了對某級弧塊減少流出側汽封齒、而在其下一級弧塊的流入側增加相應汽封齒的結構,增加齒的這種方式給改造工作增加了相應的難度,增加了改造加工工作量及投資;還有,已有用於汽輪機上的多級自動啟閉汽封裝置,每一級弧塊的端面間都有軸向間隙,多級順序串聯後,級間弧塊端面間的間隙即形成了軸向蒸汽直流通道,加大了蒸汽洩漏量,在汽輪機啟停過程中,機組差脹增長過快,影響機組的啟動速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其是對已有弧塊的改進,具有加工簡單,加工量少的特點,能提高汽輪機啟停過程的安全性及正常運行的經濟性,改善汽輪機在啟停過程中的洩漏量,機組差脹的變器障弧塊動作的可靠性、投資少、適於我國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弧塊分為頂部、頸部和汽封齒三部分,在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與出汽側外弧面上,頸部和汽封齒交界處有一條形凸臺。
條形凸臺的高度為0.3~1毫米,寬度為2~3毫米。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由於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在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與出汽側外弧面上,在頸部和汽封齒交界處採用了條形凸臺結構,與原有的小凸面結構相比,具有定位加工容易,加工工作量少,加之,凸臺是一條形結構,在運行中不易磨損,適於我國國情使用;且尋找出了適於工業化運行的較佳條形凸臺具體結構尺寸;2由於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僅是可對弧塊出汽側的汽封齒進行去減,以利於改善弧塊下蒸汽作用力的分布,增加弧塊上、下蒸汽壓差;3由於具有上述結構的弧塊在組裝成汽封裝置時,採用了非等弧度弧塊,在多級串聯情況下,不同弧度的弧塊分別布置在單數級和雙數級汽封環內的不同位置上,弧塊端面間形成的間隙S相互錯位,使得級間不能形成蒸汽直通流道。減少了已有自動啟閉汽封裝置在汽輪機啟動過程中,蒸汽洩漏量過大的問題,改善了汽輪機出現正差脹增長較快、影響機組啟動速度的問題。
圖1是已有自動啟閉汽封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採用已有弧塊自動啟閉汽封裝置斷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已有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結構示意圖;圖5是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自動啟閉汽封裝置斷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的多級汽封環串聯局部斷面結構示意圖;圖7是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的多級汽封環串聯結構A-A斷面圖;圖8是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的多級汽封環串聯結構B-B斷面圖;圖9是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弧塊的五級汽封環串聯上半環仰視示意圖;下面通過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結構做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如圖4所示,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弧塊分為頂部5、頸部6和汽封齒7三部分,弧塊2進汽側上開有進汽通道12,在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8與出汽側外弧面9上,頸部6和汽封齒7交界處有一條形凸臺4;條形凸臺4的高度為0.3~1毫米,寬度為2~3毫米;條形凸臺4的具體結構可以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5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5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5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8毫米;或是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3毫米;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3毫米。
具有上述結構的弧塊2通過滑槽安裝在汽封套1內形成汽封環,如圖5所示,在汽封進汽側,弧塊2頸部6與汽封套1之間的間隙是進汽側間隙d;在汽封出汽側,頸部6與汽封套1之間是密封面14;汽封齒7靠近汽封套1的一面稱為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8;在汽封出汽,汽封齒7靠近汽封套1的一面稱為汽封齒出汽側外弧面9;在汽封進汽側,弧塊2上開有進汽通道12,弧塊2端面上的彈簧孔13內,安裝彈簧3,形成自動啟閉汽封裝置。
實施例2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僅是弧塊2出汽側的汽封齒7齒尖減少,該弧塊2裝入汽封套1形成汽封環後,由於汽封齒7的齒數減少能夠改善弧塊2下蒸汽作用力的分布,即減小了蒸汽對弧塊2下部的作用力,加大了弧塊2上下蒸汽壓力差,確保弧塊2更可靠地動作。
實施例3如圖6、7、8、9所示,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結構與實施例1或2相同,僅是在裝入汽封套1內,形成多級汽封環串聯布置時,弧塊2採用了非等弧度弧塊,即由兩塊65度和四塊57.5度的非等弧度弧塊形成汽封環,汽封環具體布置方式為兩塊65度和四塊57.5度的非等弧度弧塊2對稱布置在汽封環上、下兩部分內,57.5度的弧塊2置於各級汽封環水平中分面90度的位置上,在該弧塊2的兩側,汽封環上半部分,單數級左側為65度弧塊,右側為57.5度弧塊,如圖7所示;雙數級左側為57.5度弧塊,右側為65度弧塊,如圖8所示;汽封環下半部分,單數級左側為57.5度弧塊,右側為65度弧塊,如圖7所示;雙數級左側為65度弧塊,右側為57.5度弧塊,如圖8所示;使得級間弧塊2端面間形成的軸向間隙S相互錯位,如圖9所示。
採用這種布置結構的汽封裝置,由於級間弧塊2端面間形成的軸向間隙S相互錯位,減少了蒸汽洩漏量,可使轉子加熱速度減緩,改善機組差脹的增長速度。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弧塊(2)分為頂部(5)、頸部(6)和汽封齒(7)三部分,其特徵在於在汽封齒進汽側弧面(8)與出汽側外弧面(9)上,頸部(6)和汽封齒(7)交界處有一條形凸臺(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其特徵在於條形凸臺(4)的高度為0.3-1毫米,寬度為2-3毫米。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自動啟閉汽封上的弧塊,其特徵在於條形凸臺(4)的具體結構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3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5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5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4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6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7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8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0.9毫米,寬度為3毫米;或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2毫米;或是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2.5毫米;或是高度為1毫米,寬度為3毫米;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其特徵在於弧塊(2)在裝入汽封套(1)內,形成多級汽封環串聯布置時,弧塊(2)採用非等弧度弧塊,兩塊65度和四塊57.5度的非等弧度弧塊(2)對稱布置在汽封環上、下兩部分內,57.5度的弧塊(2)置於各級汽封環水平中分面90度的位置上,在該弧塊(2)的兩側,汽封環上半部分,單數級左側為65度弧塊(2),右側為57.5度弧塊(2),雙數級左側為57.5度弧塊(2),右側為65度弧塊(2),汽封環下半部分,單數級左側為57.5度弧塊(2),右側為65度弧塊(2),雙數級左側為65度弧塊(2),右側為57.5度弧塊(2),級間弧塊(2)端面間形成的軸向間隙S相互錯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的弧塊,適用於汽輪機自動啟閉汽封裝置上,其是對已有弧塊的改進,在汽封齒進汽側外弧面與出汽側外弧面上,頸部和汽封齒交界處加一條形凸臺,具有加工簡單,加工量少的特點,能提高汽輪機啟停過程的安全性及正常運行的經濟性,改善汽輪機在啟停過程中的洩漏量,機組差脹的變化保障弧塊動作的可靠性、投資少,適於我國使用。
文檔編號F01D11/00GK2337319SQ9820818
公開日1999年9月8日 申請日期1998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1998年9月21日
發明者朱永芃, 房德明, 郭清 申請人:龍源電力集團公司